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和强化

香港的地理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对外贸易是其经济生命线,事实上对外贸易也一向是香港的支柱和主导行业。

(1)1841~1951 年的转口贸易阶段。香港利用其优良港口、背靠中国内地、位居亚太地区要冲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2)1952~1970 年的加工贸易阶段。香港走上了外向型工业道路,并成为轻工业品制造中心。制造业依赖对外贸易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后,又反过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60 年代,本港产品出口一直占总出口值的 70%左右,1970 年高达 8l%,本港产品出口在本地生产总值中也高达 50%~60%。

(3)1971~1980 年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香港产品出口值平均年递增率为 18.18%,80 年代贸易值达 2 098.94 亿港元(入口+ 出口+转口),香港已成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

(4)1980 年至今。在整体贸易扩大的前提下,贸易结构由本港产品出口贸易向转口加工贸易转化,进而再向转运贸易发展:在此阶段,贸易值于1989 年突破 1 万亿港元,1993 年突破 2 万亿港元,在 1980~1993 年间,年

均增长率高达 20%。1995 年外贸总值达 3 714 亿美元,是世界第八大贸易实

体,人均贸易值为 5.33 万美元,高居世界前茅。同时,由于自 1978 年起,

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转口贸易为 78.29 亿港元,到 1988 年就已超过港

产品值,高达 2 754 亿港元。 1995 年转口贸易值达 11 120 亿港元,占整体出口货值的 83%。随着内地对包装等技术的熟悉,产品的全部工序都可在内地完成而直接付运,转口贸易又向转运贸易发展(但转运不计入贸易统计), 并且转运的来源地和市场遍布以中、美、台、日、德等为主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95 年海运离港和抵港转运货物分别为 1710 万吨和 1600 万吨,分别占海运离港和抵港货物总量的 43%和 18%,其中中国内地占市场的 25%和来源地的 33%。香港贸易近年还出现向无形贸易发展趋势:1995 年有形贸易赤字扩大至 1470 亿港元,而服务贸易方面,则出现达 1260 亿港元的盈余,可抵消大部分的有形贸易赤字。香港同时不断提高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 1995 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成员之一和经济

合作及发展组织属下贸委会的观察员,对外贸易网络遍布 220 个国家(地

区),香港贸发局在 34 个国家(地区)设立了 50 多个办事处,有 972 间境外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区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