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息中心的形成与强化

香港信息中心的崛起,是由其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旅游中心发展所形成的各种市场、信息网络及各种硬件设施及时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又对这几个中心的强化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随着 60 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的起飞、转型和迅速发展,香港社会逐步从传统的工商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 60~80 年代,大力发展电话等电讯工具和设备、报章杂志等新闻传播媒介、中英文广播电视节目,提高邮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积极拓展海外各种关系渠道后,于 80 年代中后期形成国际信息中心,90 年代更是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

  1. 电讯业方面。在 1993 年底,香港流动电话的人均使用率在全球名

列第二,传呼机用户更高居世界榜首,到 1995 年底发展到每百人拥有 68 部

电话或 53 条电话线,有四家公共流动无线电话服务经营公司和 38 家无线电

传呼公司,有 16 个地面卫星通讯站,与 73 个国家有直接联系,并接驳 6 个

海底电缆系统,与全球多个国家联系,直通国际电话服务遍及全球 230 个国家或地区,并可直通中国内地超过 1100 个城市,1995 年内长途电话的通讯量达 30.25 亿分钟。

  1. 新闻传播媒介。早在 1986 年有报纸 67 种、期刊杂志 515 种。1995

年在每日印行的 59 份报章中,有 29 家以报道本港和世界新闻为主,以中、英、日三种文字印行,分销范围远及海外的华人社会,并在美、加、英和大洋洲等地印行海外版。同时香港还是一些亚洲地区刊物的业务基地,并有数个为新闻从业员而设的组织,香港出版业发达,是世界印刷与出版中心之一。

  1. 广播电视事业。香港在 1993 年有 15 个广播电台和 2

    个私营电视公司,各自设有中英文台,还有一个卫星电视台和一个收费电视台,每个家庭均拥有一部以上电视机,其中 69%同时拥有摄像机,超过 447 230 个家庭可利用卫星电视公共天线系统收看其他卫星电视节目。香港电台与海外电台保持密切联系,为听众提供快捷、准确而详尽的本地及国际信息。电影业也迅速发展。

  2. 邮政服务。香港邮政署在港设邮政局 123

    所,采用现代科技,提高邮政服务水平和效率。1995 年平均每日处理 330 万件邮件,其中海外邮件占23%。其中美国、中国内地、英国、日本等及台湾地区是邮政信件的主要伙伴, 日、加、英、菲等和台湾地区是包裹邮政的主要伙伴。特快专递服务遍及 74 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邮件数量仅次于美、日,高居全球第三位。

  3. 广泛的国际联系。香港与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1993 年有 95

    个国家在港设立商务专员公署和总领事馆、领事馆。许多跨国公司、世界大财团、大银行、大企业在港开设分支机构、企业和亚太地区或远东区总部, 这为信息的确定性和稳定来源提供了保证。同时,港府也到美洲、欧洲和亚太区等主要贸易伙伴设立办事处或举办一系列特别活动,扩大了信息传播渠道,增强了信息联系,并于 1995 年 5 月引入了 INTERNET 万维网咨讯中心。这些都促进了国际信息中心的功能的强化和完善。

(二)香港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

步入 90 年代,香港继续强化其多个国际中心的功能,并以此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国际化,其中较重要的有两方面,即资本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