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带开发布局

  1. 第一层环带——海岸带。在确定环带生产力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沿海地带,是因为海岸带具有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亦是海南全省经济基础和海陆空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镇)较集中的地带。利用这一基础和依靠海洋、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可促进港口、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地创造更有利的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有力地带动全省经济向外向型发展,形成以环海岸带为主的生产力布局格局。在海岸带的生产力布局中,同样也不宜采取均衡布局的方案,而应把资源条件组合最优、开发基础较好、投资较省、效益较好的区域列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根据海岛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建设区的选择,必须具有优良港湾和资源腹地的港口为对象,实施港口、工业、第三产业和城乡综合开发的方案。形成港口建设发展依托城市、工业发展依靠港口增加活力的港、城、工业三位一体,互为促进的格局。同时必须根据投资能力,采取集中投资,建成一片,投产一片,以求尽快取得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更多地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海岸带的城市、工业、港口建设重点区域是:

海口市:包括琼山市区和澄迈的老城,可建成全省的政治、经济、交通、科教、文化中心。选择东水港、秀英港建成以重型工业、电力工业、化工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港湾工业区。老市区及琼山府城则发展为以行政、商业、旅游为主,及轻工、电子等无污染工业的工业区。

三亚市:以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建成在国内占有特殊地位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除完善牙龙湾、大东海、天涯海角等旅游区的设施外,应进一步开发西瑁洲、东瑁洲的海岛旅游资源。远期还可开发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发展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以及利用邻近莺歌海海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盐业资源,在崖城建设海洋化工工业和以天然气为原料、燃料的工业区。

儋州市洋浦区:位于儋州市西部的干冲、三都、娥蔓三镇,陆地面积 170 平方公里。利用洋浦港的优良深水航道港湾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充裕、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等有利条件,建设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洋浦港湾工业开发区,将其建成为海南岛西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

除上述三个主要集聚中心外,西部的东方县,已具有一定的港口条件—

—八所港,可 列为西部次一级的开发重点区,邻近的昌江-义河可建设为水泥工业、玻璃工业及富铁矿开采基地。东部的文昌-清澜、嘉积、万宁-乌场等具有较好港湾资源条件,亦可列为次一级的开发区。

通过上述重点开发区和次一级开发区的建设,组成环海型的、串珠状的生产力布局。为了发挥重点开发区和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并扩大农村腹

地和加强全岛联系,以带动全省经济起飞,必须进一步建设交通网络,将各个环带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沟通,便于交流,为各个区域发展商品经济服务。为此,除应加快各级重点开发区的港口建设外,陆域交通建设亦是改善投资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路建设首先是建设以各个港口城市为起点的,贯穿全岛各个环带的“三纵四横”公路干线,建设环岛高速公路。未来建设环岛铁路,并通过轮渡与大陆铁路网接通。建设天然气的环岛输气管道, 扩大海口、三亚机场等,组成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运输网体系。

  1. 第二层环带——丘陵、台地环带。丘陵、台地带是占海南岛面积最大的环带,是最适宜发展热带农业的区域,是现在和未来的第一产业主要开发环带。该环带一方面可与海岸带的平原区协同建设成为粮食、蔗糖、牧业和城郊型农业基地,为沿海城镇供应鲜活农产品和粮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改善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生产结构,建成既能为国家提供各种热带作物产品和工业加工原料,又能较好地发挥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带。在重视发展大农业的同时,要将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包装保鲜等同步发展起来, 以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 必须配套建设交通、通信、商贸等设施,促进环带内的城镇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 第三层环带——山地丘陵带。位于本省中部偏南的山地,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多种多样的热带、亚热带动植物物种资源,亦是全岛的水源区。该环带的原始森林曾经历过多次的乱砍乱伐,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地破坏。今后的首要任务是加大投入,恢复热带森林植被,规划建设若干个热带雨林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水源林保护区,以保护水源和生物资源, 增加环境容量,增强环境净化能力,建成海南岛坚实的陆地生态屏障;在恢复和保护海南岛热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发展有别于海岸带的旅游业,并适当配置具有山区特色的工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