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均拥有量低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它为社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又为生产力布局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场所。复杂的自然环境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本书的第三、四、五章将分别探讨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问题,本章则着重论述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及资源总体问题。

一、矿产资源

中国地跨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区,地壳活动强烈,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这种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矿产总量可观,矿种齐全,是世界上矿物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截至 1992

年,中国已发现矿产 168 种,已探明储量的有 151 种,包括金属矿 56 种、非

金属矿 87 种、能源 4 种,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 4 种。其中 40 多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规模,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如钨、锡、汞、锑、钛、钒、稀土矿、硫铁矿等,居世界第一位;铅占第二位;铁、铜、银、石棉居第三位;金、锰、铂、磷居第四位。从矿产资源赋存的总体规模而论,是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的矿产大国。其 40 多种主要矿产的可比探明储量的价值

约占世界总价值量的 10%,位居第三。但就人均占有矿产储量潜在总值 1.51 亿美元而论,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 2/3,位居世界第 53 位。

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①富矿少,贫矿多。中国拥有一批优质矿种,如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煤炭及钨。但就大宗矿种而论,中国 86%的铁矿, 70%的铜矿、磷矿和铝土矿,以及 50%的锰矿储量均为贫矿。②共生矿多,单一矿少。中国 80%的矿产为共生与伴生矿,如能充分回收,能带来较大效益, 但由于中国对矿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因此冶炼损失大。如对白云鄂博铁矿含有的稀土和铌,目前仅回收 3%,对攀枝花磁铁矿中伴生的钛,仅回收 10%,故损失量很大。③中、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按中国现行规范统计的 16 000 余处矿产地中,大型矿床仅占 11%,小型矿比重则占到

70%以上。目前中国拥有近万座国有矿山和 27 万多个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小矿。④地区分布不均。煤炭、石油等能源 80%分布在北方,化工原料的硫和磷矿 80%以上则分布于南方诸省,黑色冶金矿产资源大部蕴藏在北方东部地区,而有色金属的 70%以上,则集中在南方。由于中国的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不理想,因而形成北矿南运,同时还需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制约了资源的合理开发。此外,中国矿产资源还有着结构性的短缺问题,即建设所需的支柱性矿产储备不足。据估计,随着中国的发展,在矿产远景供求方面有充分保证的,只有煤、稀土、铝土和磷;能基本保证的有铁、铅、锌、钨、硫等; 而缺口比较大的则有石油、天然气、金、铜、富铁、铀、铬、钴、铂、金刚石、钾盐矿等。

1995 年,中国各种矿石采掘量共达 53 亿吨,总产值达 4 637 亿元。矿产及能源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30%多。主要矿产品产量:煤炭 13.6 亿吨, 原油 1.5 亿吨,天然气 180 亿立方米,水电 1905 亿千瓦小时,铁矿石 2.6 亿吨,十种有色金属矿 1 亿吨,各类化学建材(不包括石料、沙土)8 亿吨。

目前在矿产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有:①矿产探明储量增长缓慢,不能保证远景需要。②多数矿山生产能力由于投入少、设备陈旧、管理不当,生产

能力下降。③资源浪费破坏严重,国营矿山采选回收率低,如铜矿回收率50%,煤回收率 32%,钨仅回收 28%。至于个体经营小矿由于滥采乱挖,掠富弃贫,浪费尤为惊人。④资源消耗过大,中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如能源为 4.8 倍,钢材为 3.6 倍,铜 2.2 倍,

铅 2.4 倍,锌 2.7 倍。⑤矿井开发污染环境十分严重,如矿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占到全国固体废物总量的 70%。在矿石的采、选、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石、尾矿、尾砂堆积占用矿山附近大片土地,漫流的废水又污染河道和良田,带来不少污染防治方面的后遗症。

为了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对策上要做到:①开发与节约并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利用率,开展资源的再生利用,降低消耗;②增加对地质矿产勘探工作的投入,扩展储量,提高资源的保证程度;③实施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具体落实《矿产资源法》,严禁滥采乱挖,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生物资源

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起源古老,特有性高。据不完全统计数字列于表 1.1。 植物物种自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植物;从东到西有:森林、草甸、草原、荒漠植物。从生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而论,中国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

表 1.1 中国生物物种

物种名

数量(种)

占世界(%)

哺乳类

499

12.5

鸟 类

1244

13.8

爬行类

391

6.2

两栖类

280

6.7

鱼 类

2 804

12.1

昆 虫

40 000

5.3

被子植物

25 000

11.4

裸子植物

200

37.8

蕨类植物

2 600

26.0

苔藓植物

2 200

13.3

总 计

75 218

7.8

和印度尼西亚,居第三位。

中国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历史悠久,是最早种茶和利用蚕桑的国家。起源于中国的栽培植物有:大豆、水稻、大麦、粟、荞麦、桑、甘蔗等。中国是野生和栽培果树的起源和分布中心,也是最早使用畜力的国家。但迄今利用生物资源的总体水平较低,效率不高。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国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增长快,而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又不注意保护,滥伐树木,乱垦草地,滥捕野生动物,滥挖野生植物,以致天然森林面积迅速收缩,草原退

化,珊瑚礁被毁。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动物资源也随之减少乃至消失,绝灭濒危物种不断增加,野生物种分布范围日益缩小。特别是生物分布复杂、物种数量最多的中国热带、南亚热带、高原湖泊和近海岛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破坏最为严重,迫切需要加强保护。

为了生物资源的持续发展,要提高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建立完善的生物物种调查监测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物种迁地保护工作,健全生物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严禁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同时注意引种和栽培植物, 人工驯化动物,并逐步实现利用基因工程以生产所需要的生物资源。

三、海洋资源

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国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海水化学资源, 滨海的海砂资源,海底的矿产资源,大陆架底岩中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对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浅海渔场广阔,有 150 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有 20 278 种,占世界 1/4。

其中海鱼有 1500 多种,还有众多的虾、蟹、贝、海参、海蛰等。近海渔业

资源能维持年捕捞量 600 万吨,1995 年捕捞量达 767 万吨,次于俄罗斯和日本,居世界第三。其中近海由于捕捞过度,已影响资源的持续再生,呈现衰退,而对外海的渔业资源的利用则远远不足。但浅海养殖业 近年快速发展, 潜力极大。

在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基础上,中国已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海水化学工业。每年直接利用海水资源 70 万立方米, 1993 年制造海盐 2 114.6 万吨,氯化

钾 4.13 万吨,氯化镁 6.8 万吨,工业溴 2.4 万吨。

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采才起步,已探明石油资源储量 246 亿吨(深海尚

有 110 亿吨),天然气资源 8.4 万亿立方米。1994 年海洋石油产量 648 万吨。海南岛莺歌海天然气已开始开采。

滨海砂矿探明储量 16.25 亿吨,其中金属矿砂 0.25 亿吨,非金属矿砂

16 亿吨。目前开发规模不大。滨海还有煤和油页岩矿,探明储量约 100 亿吨, 尚未进行开发。

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约 4~5 亿千瓦,现仅小规模开发,沿海已设潮汐发电站 8 座,装机总量 6 120 千瓦,年发电 1569 万千瓦小时。

总的看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调查还比较薄弱,至今还没有全面摸清家底,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但对某些海洋资源则已出现开发不当的现象。由于尚未与海上邻国通过协商划定经济专属区界线,国家对海洋资源立法还不健全,管理不善,科技投入不足等原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确保海洋资源的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健全海洋法制,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资源调查,制定开发规划;在积极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加强保护海洋生态;加强海洋科研,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监测、监视, 健全海洋防灾系统。

四、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

一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中国的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是一大优势,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素以“地大、物博、人众”自豪。就自然资源的赋存总量来说,确有不少资源居于世界前列,是资源的富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如以人均占有资源量这一指标来衡量,则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中国人均土地 0.7 公顷,只相当于

世界人均土地 2.4 公顷的 29%;中国人均耕地面积 0.11 公顷,只相当于世界

人均 0.25 公顷的 44%;中国人均草原 0.34 公顷,只相当世界人均 0.65 公顷的 53%;中国人均林地 0.11 公顷,只相当世界人均 0.71 公顷的 15%;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 1/4;能源只相当世界人均的 1/3。因而相对来说, 中国又是资源的贫国。今后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量这一指标还要不断下降。

中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不同地区各种资源的储量和质量相差悬殊,还存在组合错位的问题。如南方多水少地,而北方水少地多; 东部经济发展快而能源稀缺,西、北部经济发展慢而能源丰富。这个特点造成了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了经济发展,也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中国资源开发强度大,但因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大和浪费惊人的问题。1952~1987 年中国国民收入增长 9 倍,而能源消耗增长 15 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 23 倍,铁矿石消耗增长 29 倍。中国单位国

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 11.6 倍、美国的 4.5 倍、印度的 2.5 倍,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资源高消耗型经济发展的道路。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及 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20 个百分点;能源总利用率为 30%,铁矿为 30%, 有色金属为 20%,农业灌溉用水为 25%~40%,工业用水重复率仅为 20%~30%。中国的粮食每年在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约浪费 4 500 万吨,

相当于 1995 年粮食产量的 1/10。在矿业方面,例如 1989 年中国产煤 10.4

亿吨,却动用了资源储量 32.5 亿吨,损失资源 22.1 亿吨之多!资源的过大消耗和严重浪费,导致了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环境的污染。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有相当部分是以资源的超载和环境的超标为代价而取得的,有时甚至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经营。如对土地乱占滥用,对耕地用而不养,对森林重伐轻造,对草地过牧滥垦,对矿产乱采滥挖, 对水域酷渔滥捕,对野生动物乱捕滥猎,以致造成耕地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物种减少,矿产枯竭。长此下去,资源的前景堪忧。估计到 2000 年矿产的可采储量将有如下损失:煤 10%,铜 26%,铅锌 44%,金矿 70%。到 21 世纪初,中国的粮食、能源和一些矿产资源将供不应求,特别是决定国计民生的耕地人均量过小,淡水供应量不足。一旦出现资源危机, 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总的看来,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又是资源人均小国和综合利用弱国。解决途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实行利用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方针。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使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固持久的支撑能力。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作为克服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一项基本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建立以提高单产、节地、节水为中心的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重效益、节能、节约原材料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约动力为中心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以及分配公平合理、注重社会效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社会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反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除了

调整资源价格,采用经济手段遏制浪费势头外,还需加强立法,在法律上规定浪费资源是犯罪行为,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的和单项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法。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扶持废物资源化,使其逐步成为新兴产业。总之,要把珍惜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始终不逾地贯彻执行,这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