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城市发展新动向
一、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这既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经济的需要与必然趋向,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在中国形成若干个国际化大都市;二是城市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外向型经济发展,建立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三是以
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形成既同世界经济存在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中国城市体系。其中首要的是选择并建立国际化大都市。
通过对 18 座特大城市各项指标定量化分析(采用数据统计和专家打分相结合),得到中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城市综合实力排序(见表8.12)。其中前 4 位城市分别是北京(38.7)、上海(37.5)、广州(34.0) 和天津(30.2),比后面的城市得分高出较多,说明它们综合实力突出,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点。从表中还可看出,北京在国际交流水平上名列各城市之首,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上海并列第一,另外在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影响力 3 个方面排在第二位,这与北京作为首都,全国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以及金融结算管理中心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其总体经济实力很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各项人均指标都偏低,导致综合实力得分屈居第二。这两座城市是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实力的城市,有望在 21 世纪上半叶跨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广州借助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优势,服务业发展迅速,列总排序第三,但香港的回归肯定对广州在华南的地位有影响。天津列第四,主要受北京经济辐射影响, 如在空港建设、国际交流水平上都稍显不足。第 5~8 位城市,大连、武汉、青岛和南京,得分接近,实力相当,主要看今后的发展情况。
表 8.12 综合实力排序(1996)得分
城市排序 |
综合实力总得分 ( 1 ) |
现代化水平 ( 2 ) |
国际化水平 ( 3 ) |
经济发展水平 ( 4 ) |
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 5 ) |
劳动队伍素质 ( 6 ) |
金融资本国际影响 ( 7 ) |
国际交流水平 ( 8 ) |
|
---|---|---|---|---|---|---|---|---|---|
1 |
北京 |
38.7 |
7.39 |
7.78 |
8.2 |
7.3 |
6.4 |
7.8 |
9.0 |
2 |
上海 |
37.5 |
7.03 |
7.54 |
8.2 |
7.1 |
5.4 |
8.4 |
8.4 |
3 |
广州 |
34.0 |
6.76 |
6.78 |
7.0 |
8.0 |
5.2 |
6.4 |
7.4 |
4 |
天津 |
30.2 |
5.96 |
5.84 |
7.4 |
5.4 |
4.6 |
7.8 |
5.0 |
5 |
大连 |
25.1 |
5.27 |
4.84 |
5.6 |
5.7 |
4.4 |
4.4 |
5.0 |
6 |
武汉 |
24.9 |
4.93 |
4.96 |
5.2 |
4.7 |
4.8 |
4.6 |
5.6 |
续表 8.12
城市排序 |
综合实力总得分 ( 1 ) |
现代化水平 ( 2 ) |
国际化水平 ( 3 ) |
经济发展水平 ( 4 ) |
服务产业发展水平 ( 5 ) |
劳动队伍素质 ( 6 ) |
金融资本国际影响 ( 7 ) |
国际交流水平 ( 8 ) |
|
---|---|---|---|---|---|---|---|---|---|
7 |
青岛 |
23.6 |
4.98 |
4.62 |
4.8 |
4.6 |
5.6 |
3.8 |
4.8 |
8 |
南京 |
23.5 |
5.41 |
4.38 |
5.2 |
4.1 |
7.0 |
2.2 |
5.0 |
9 |
成都 |
22.6 |
4.94 |
4.50 |
3.8 |
5.4 |
6.0 |
3.0 |
4.4 |
10 |
沈阳 |
21.8 |
5.24 |
3.86 |
5.6 |
5.6 |
4.4 |
2.0 |
4.2 |
11 |
西安 |
21.7 |
5.12 |
4.27 |
3.2 |
4.4 |
8.4 |
1.5 |
4.2 |
12 |
郑州 |
21.6 |
5.18 |
3.97 |
4.7 |
5.2 |
5.8 |
2.3 |
3.6 |
13 |
哈尔滨 |
19.2 |
4.54 |
3.58 |
4.0 |
4.8 |
5.0 |
1.8 |
3.6 |
14 |
长春 |
18.9 |
4.38 |
3.61 |
3.6 |
4.4 |
5.4 |
2.5 |
3.0 |
15 |
济南 |
17.5 |
4.50 |
3.05 |
4.2 |
3.4 |
6.0 |
0.9 |
3.0 |
16 |
昆明 |
16.4 |
4.12 |
2.98 |
3.4 |
3.8 |
5.4 |
1.0 |
2.8 |
17 |
唐山 |
9.1 |
1.82 |
1.47 |
2.6 |
2.6 |
2.2 |
0.7 |
1.0 |
18 |
贵阳 |
8.1 |
2.08 |
1.37 |
2.2 |
2.4 |
1.6 |
0.9 |
1.0 |
计算计法:(1)=(4)+(5)+(6)+(7)+(8);(2)=(4)×0.4+(5)×0.3+(6)× 0.3;(3)=(5)×0.2+(6)×0.2+(7)×0.3+(8)×0.3;(4)、(5)、(6)、(7)、(8) 的计算方法类似。
从这 18 座城市的排序还可得出沿海城市实力强于内陆城市的结论,因此今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将重点放在沿海,避免全国遍地开花。
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城市体系已经具有与世界城市体系相衔接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中国应该着手加快建设若干个国际性城市,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从具体发展条件来看,首先香港的 97 回归, 为中国建设国际性城市提供了契机,可首先将香港引入国际性城市战略重点加以重视,利用现有的优势条件,使其尽快发展成为亚洲仅次于东京的第二级世界城市。其次,利用京津联合优势,尽快建设内地国际性城市——京津联合城市。第三,在下世纪初叶将上海建设成新兴的国际性城市。
二、大城市连绵带的发展
大城市连绵带是在城市密集带基础上,城市群内部空间进一步相互作用,连接,彼此交叠而形成的。中国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城市密集区有 12 个(表 8.13)。
产业和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经济向周围地区扩散是中国现代城市密集带发育的主要因素。在集聚和扩散过程中,大型中心城市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大的中心城市是区域内各经济要素和人口集聚的磁心,也是城市经济向外围圈层扩散的起点。在中国主要城市密集带都有全国性或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如京津唐地区的北京、天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以及香港,辽中南的沈阳、大连,这些特大型中心城市是产生集聚的核心力量,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力。在大城市密集带内, 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互相之间有比与区域以外城市更为密切的经
济要素以及人口、文化的交流,如北京与天津之间强烈的依存关系,天津是北京出海门户,北京是天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与上海,珠江三角洲各城市与广州、香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
表 8.13 中国的城市密集区
区域 |
主要中心城市 |
---|---|
长江三角洲 |
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
珠江三角洲 |
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 |
京津唐地区 |
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 |
辽中南地区 |
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鞍山 |
山东半岛 |
济南、青岛、烟台、威海 |
闽东南沿海 |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 |
四川盆地 江汉平原 |
成都、重庆、绵阳、自贡 武汉、鄂州、黄石 |
湘中地区 |
长沙、株洲、湘潭 |
中原地区 |
郑州、洛阳、开封 |
关中地区 |
西安、咸阳、宝鸡 |
松嫩平原 |
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 |
在城市密集区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城市发展具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其发展已开始进入大城市连绵带的雏形阶段。这些区域都位于东部沿海,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首选地区。这些地带智力资源集中,具有雄厚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这些地带高新技术开发起步早,已形成一定规模,在中心城市之间正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沈大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兴起,对这些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起着重要作用。这四大区域城市沿交通走廊分布与发展,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房地产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首先从这些区域起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区。
中国东部沿海四个大城市连绵带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金融业、信息业、交通业都在全国具有枢纽和核心地位。大城市连绵带的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这些地区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确立起区域核心地位,从而进一步带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中国的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工业园等正是借助于大城市集中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信息、市场优势而迅速发展的。
由于大城市连绵带内容纳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对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需求量巨大。能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困扰大城市集中分布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辽中地区的沈阳、鞍山等城市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十多亿元。即使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珠江三角洲,有些城市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些城市则由于水资源污染而出现有水不能用的问
题。
大城市集中区大多为环境重污染区,如辽中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城市大气质量恶化程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城市集中区普遍出现水源污染, 地下水超采,用水紧张,城市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不协调的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已成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城市连绵带在空间上是一个连续分布的整体,要求基础设施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产业具有互补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协调性。但是行政体制的地域分割使各个城市的发展各自为政,地域上相连的城市各自发展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城市之间相互包围,并致使被包围城市缺少发展空间。市县之间由于经济实力的加强,行政上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市与辖县的关系日益成为竞争关系。同时,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的高度集聚,加剧了大城市连绵带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导致更严重的区域间不平衡发展。
三、城市郊区化
在中国,总的来看,城市化进程尚处在以人口向城市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但对一些比较发达的大城市地区而言,也表现了中心城市的郊迁扩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