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层油膜,机动车在潮湿柏油道上所遗留下来的油迹,或是肥皂泡等,都会在白光中出现灿烂的彩色。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现象引起的。若将一用金属细丝制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层薄膜,然后用弧光灯的白光或阳光照射于其上,就呈现出典型的薄膜干涉。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其余的则从皂液膜中透过去。此时从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水平框架上缘平行的彩色横条纹。不但如此,这些横条纹还会慢慢地向下移动,愈靠近框架上缘则愈宽。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显示出许多彩色横条纹,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条纹要暗淡得多。如果用单色光代替白光,则彩色现象会立即消失,而出现的便是一些彩色条纹的花样类似于明暗相间的条纹。在 1800 年英国科学家杨格指出薄膜彩色条纹之形成,是因为干涉现象所致。如图 4-26,SA 是一束单色光,斜射到

■图 4—26

厚度为 d 之皂液薄膜 P1P2 上。照射于 A 处之光线 S(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个光束),一部分立即被反射,而另一部分则折射到 B 处。反射部分以 S1

来表示,折射至 B 处者又会照样地有一部分立即被反射,及另一部分被折射。后者仍用 S3 来表示。被反射的光线抵达 C 处,又在该处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折射为平行于 S1 之 S2,另一部分被反射后则沿 CD 路线而抵达 D 处。然后再在该处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折射为平行于 S3 之 S4,另一部分则被

反射到 E 处。关于薄膜上所发生之干涉现象(单色光),如果有两条平行入射到薄膜上,如图 4—27 中的 a 和 b,b 在薄膜上表面的反射光线为 b1, a 由膜的上表面折射到下表面的 C 点再反射到 B 点,又折回 a1 与 b1 重合。我们可以计算出 aa1 和 bb1 之间的光程差。对薄膜来说,AB 的长度比光源 S

到薄膜的距离小得很多,因此∠BSA 非常小,可以认为 SA 和 SB 是相

■图 4—27

互平行的。作 AD⊥SB,可以认为 SA=SD,也就是说从 S 发出的这两条光线分别到达 A 点和 D 点时,光程是相等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线 a 在薄膜

(折射率为 n2)中经历路程 ACB 到达 B 点,而光线 b 在原媒质(折射率 n1

<n2)中经历路程 DB 而在 B 点反射。所以这两光线之间的光程差

δ = n

λ

(AC + CB) − n DB + λ

2 1 2

式中 2 这一项,是由于光线b在B点处是在光密媒质面上反射的,而

光线 a 在 c 处是在光疏媒质面上反射的,两者之间有了附加的半波长光程差的缘故,从图上可以看出

AC = CB =

e

cos r

,DB = AB sini = 2etgr sini,

式中 e 为薄膜厚度,r 为折射角。根据折射定律 n1sini=n2sinγ,因此

δ = 2n AC − n DB + λ = 2n e 2n etgr sini + λ



1 2 2 cos r 1 2

= 2n2 e (1 − sin2 r) + λ =

cos r 2

= 2c + λ

2

于是,干涉条件是

2n e cos r + λ

2 2

λ Kλ

K = 1,2, 加强

σ = 2e

+ = 

2 (2K + 1) λ K = 0,1,2 减弱

由公式δ = 2e

 2

  • λ 可见,对于厚度均匀的平面薄膜(e 2

到处一样)来说,光程差是随光线的倾角(指入射角 i)而改变的。如果用发散的单色光线束照射在厚度均匀的平面薄膜上,相当于每一入射角 i 都有一束平行光入射,那么,具有同一倾角的一切光线将有同一光程差。这样,不同的干涉明条纹和暗条纹,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倾角,而同一干涉条纹上的各点都具有同一的倾角,因此这种干涉条纹叫做等倾干涉条纹。

对于透射光来说,也有干涉现象。这时,光线 b2 是由光线 b 直接透射而来的,而光线 a2 是由光线 a 折入薄膜后在 C 点和 B 点处经两次连续反射后再

透射出来的,这两次反射均在光疏媒质面上发生,所以不存在反射时的半波损失,因此,这两束透射的相干光的光程差是

δ = 2e

由此可见当反射光相互加强时,透射光将相互减弱;当反射光相互减弱时, 透射光将相互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