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另一个开创者是廖什。他是一位经济学家,1940 年他用德文发表了一部有关市场区位理论的巨著,1954 年被译成英文。这里仅就廖什对区域聚落的规模、职能、分布的理论解释与克里斯塔勒作一简单对比。

廖什的理论也有均质平原的假设条件:平原上有足够的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有各向同性的运输条件、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他假设的人口分布不是象克氏呈连续的均匀分布,而是结合成基本农村聚落的不连续的均匀分布。

廖什和克氏一样也从市场区的概念入手。但是他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中进行。这样,廖什的中心地就不单单是克氏模型中单纯提供服务职能的服务中心,也是平原上人们日常需要的各种物品的生产中心,即具有市场指向的制造业职能。他所要推导的是每种商品的生产中心和它联系腹地的最优空间模型。这是与克氏理论在出发点上的重大差异。

廖什通过与克氏类似而且又更严密的推导,也证明六边形结构是市场区最理想的形式。而且以最低级职能的门槛需要转换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个半径,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平原的最低级职能的六角形市场区网格,廖什定义为基本网格。这种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的基本网格与克氏 K=3 的结构极为相似,但在内容上却有不同。克氏的市场区是职能的最大服务范围,商品的供应者要取得最大利润;廖什的市场区只是满足门槛值的需要, 即只满足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生存需要,系统中没有超额利润。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廖什的基本网格一旦确定,不再变化,成为他以后推导经济景观的基础。

廖什也使用 K 值概念,但含义不同于克氏理论。在克氏模型中,K 值等于 3、4、7,分别代表按市场、交通、行政 3 种不同原则形成的中心地及市场区的理想模型。而廖什则认为,每一种不同的商品都有不同的门槛值,也就有大小不同的市场区。由此出发,每一种职能都可以画出它们与该职能门槛值相适应的六边形市场区网络,可以设想出无穷多的这样的网络。然而廖什把各种职能市场区的网络限制在上述基本网格的基础上,即每一种市场区网络中的六角形的每个中心必须不偏离基本网格中六角形的中心位置。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市场区的大小就不是任意的,它根据所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落的数量来定义 K 值,K 值就不只是 3、4、7 三种,而是有 K 值 3、4、7、9、12、13、16、19、21、25、27、28、31、⋯。

廖什给出了两个比较繁琐的公式来计算不同市场区所包括的基本聚落

的数量, 后来达西(M.F.Dacey)1965 年找到了一个简单公式: Q=u2+uv+v2

式中

Q——聚落数量;

v、u——均为正整数,且 u≤v,v 取 1,2,3,⋯,u 取 0,1,2,⋯v。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数量系列如表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