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17 1951~1981 年英国人口变动(%)

① 参见参考文献 19。

地 区

1951 ~ 1961 年

1961 ~ 1971 年

1971 ~ 1981 年

独立的乡村

-0.5

5.8

9.4

独立的城镇

5.7

9.0

5.4

全部的独立地

5.0

8.6

5.8

次要的大都市区

9.4

12.4

3.9

主要的大都市区

2.8

-1.4

-6.4

全部的都市区

5.0

3.5

-2.4

全国

5.0

5.3

0.6

资料来源:引自参考文献 25 。

了完全相反的趋势(表 17),50 年代人口分散主要在大都市区里进行,从主要的大都市区流向次要的大都市区。到 60 年代进而流到大都市区以外的独立地区。70 年代则走得更远,形成了独立的乡村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高、其次是独立的城镇、再其次是次要的大都市区,而主要大都市区却出现了不同往常的人口明显减少的局

面。如果说逆城镇化现象正在加速又并不正确。大伦敦的人口在降到最低点后,80 年代又有了回升趋势(图 23)。

有的学者将净迁移率和城市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作为城镇化的特征,将逆城镇化定义为符合净迁移率与城市规模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然后归纳西欧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认为:本世纪 50 年代城镇化是西欧所有国家人口分布的主要趋势;60 年代,净迁移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失去了规律;到了 70 年代,大多数西欧国家发现了净迁移与城市规模之间的逆城镇化关系;80 年代早期,逆城镇化变为非支配性的,然而,却未被城镇化替代, 处在净迁移和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不明朗的形势下,只是在西德和意大利仍保持着逆城镇化的过程。①

完全解释道城镇化现象尚有困难。各家提出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① 对居住环境喜好的变化。以前,人们被城市的繁荣所吸引,现在他们对城市的环境感到厌烦,为追求宁静迁到乡村和小城镇。这是富裕退休者的主要迁移倾向。②发达国家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化。5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在 70 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以区域部门专门化为特点的集聚的大批量生产(称为福特式的生产,例如汽车、服装、家用电器的生产),福特式生产导致高薪、高生活水平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意味着降低利润。因此到 70 年代,资本主义工业普遍采取空间分散,到大城市以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开设子公司和分厂,形成新的劳动空间分工。在大都市区边缘、独立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增加投资,从而吸引了劳动力的移动,包括为分散的生产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服务阶层”的流出。③交通和通讯技

① 参见参考文献 32。

术的高度发达。它使工业选址的限制因素减少,灵活性增加,便利了经济活动的分散和人口的流动。④70 年代的特定经济背景。70 年代初期开始的能源危机使发达世界被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所支配,阻止了制造业的发展,特大城市的制造业普遍地不景气而持续出现缩减。

70 年代的道城镇化到了 80 年代虽然已经大大消退,却给人们留下深思: 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会怎样呢?过城镇化以后,发达国家会简单回复到战后早期的向大城市集聚的城镇化过程吗?或者进入发达阶段后,必定会出现周期性的过城镇化,以促使区域发展的进一步均衡?或者干脆人类重又向乡村化方向回归?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会不会在城镇人口占 50%或 60%时提早进入城镇化的后期发展阶段?在逆城镇化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目前还无法得到明确的回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逆城镇化也不意味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事实上,逆城镇化正在推动城镇化更广泛的传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城镇,包括城市和大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不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