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探讨

国外已经对城市发展战略和人口再分布战略有过大量的研究。上面所述只是对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在这方面大量研究成果的简单概括,①目的是为读者在规划实践中提供一些启示。

过去中国也提出过一些与城市发展有关的理论与方针政策,诸如:“一五”时期配合重点建设项目推行重点城市建设的方针;1955 年毛泽东提出“充分利用沿海、大力发展内地”的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的理论; 1964 年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又提出“三线”建设的方针以及不建集中城市的思想;等等。近十几年来,中国又有以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为内容的沿海发展战略;在一些城市批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区,带动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实行市带县体制,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战略;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市,提倡离土不离乡、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等等。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实行过的和正在实行的战略、方针、政策,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毫不例外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人民日报,1991 年 4 月 16 日。

要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和研究。中国实践中的不少对策,也多多少少可以从上述国外的各种理论和战略中找到对应点。这说明,世界城市问题有其共性的一面,借鉴西方的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很有必要。但是国外的理论一般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即使在西方世界,它们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运用到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就必须经过一番检验和分析,溶汇和发展,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模型。

进入 80 年代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以前少有的空间趋势,例如:与前 30 年的人口迁移方向正好相反,常住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发达地区移动,伴随着的是大量的流动人口向内地各省区的相向流动;中国经济重心区出现了明显的南移趋势;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稳步下降,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国最慢的省区行列;许多特大城市市区的工业发展速度赶不上它的周围腹地;个别特大城市市中心区的人口开始出现下降的苗头,但又不同程度受到“人口盲流”的冲击;乡镇企业在面上开花,出现超高速增长,等等。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和分散的空间过程正在不同层次加速进行,而我们对这些重大趋势产生的机制、后果及进一步演化的方向似乎仍然若明若暗,在理解上存在歧见。

因此,为了减少失误,给今后地域空间开发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提供充分的依据,迫切需要对一些基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

  1. 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集聚与扩散研究,核心是中国乡村城镇化的机制和政策调控;

  2. 以大中城市为基本单元的集聚与扩散研究,核心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机制、转换形式、转换条件和政策调控;

  3. 以城市密集地区为单元的集聚和扩散研究,重点是中国式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和政策调控;

  4. 以国家东西之间、南北之间、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空间流动和协调、互补关系的研究;

  5. 中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分工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问题的难点在于社会、经济的空间过程是一个在多层次上交错进行的复杂过程,表现在区块上因地理位置、历史和现状基础的不同又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需要把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区块的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现状分析和动态分析,经济因素和行为、政策因素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在我国建设实践中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也将为丰富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