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 19 世纪的最后一年,有一位纽约康奈尔大学的年青毕业生阿德纳·斐伦·韦伯,发表了一篇题为《十九世纪城市的发展》的论文。他用不同国家无可辩驳的数字概括 19 世纪最显著、最普遍的特点之一就是世界的城镇化。

如他所料,在 20 世纪,世界的城镇化过程在继续前进。今天,我们快走到

21 世纪的大门口,尽管极少数起步最早的国家经历过城镇化快速增长以后, 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速度已经显著放慢,进入了城镇化离心扩展的新阶段,但因地广人众的发展中国家在本世纪中加入到快速城镇化的行列中,整个世界伴随着人口爆炸而来的城市爆炸始终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给人类带来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它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麻烦,因其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丛生而令人困惑。许多人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不顾离乡背井,千方百计流入城市谋生,而另有一些人却想方设法逃离这个繁华世界。政府决策者在决心推动经济发展时,常常强调通过城市开发来实现他们雄心勃勃的目标,当他们面对管理中出现的种种困难时,又常常想对城市发展加以种种控制,甚至不惜强行疏散城市人口和产业。

城市在迅猛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两面性,吸引了各个学科和各种观点学者的注意,他们希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领域中,发现和总结城市发展的规律性,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自觉性。社会的现实需要给一系列以城市为对象的学科提供了蓬勃发展的无限动力。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 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 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虽发端不晚,但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新中国重新起步却已经是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笔者以经济地理学的一点专业基础和 70 年代参加过一些城市规划、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意识到城市地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自学准备,1980 年第一次在北大地理系开设了城市地理课程。从此,笔者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几乎一直没有脱离开中国的城市,从城镇化问题起步,涉猎过城市体系、城市气候、城市政策、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统计概念等方面。教学所要求的系统化思考激起笔者许多研究的思想火花,科研又反过来充实了教学内容。地理系学生学习城市地理的高涨热情,对笔者也是一个鼓舞,笔者的课程从一二十人的经济地理专业的必修课,逐渐扩大为地理系各专业学生选修的六七十人的大课,并吸收过一些外单位的进修教师。

为青年学生提供一本城市地理学导论性的参考书,是写作这本书的最初目的。酝酿写作计划早在 1982 年,但在进行过程中,于洪俊、宁越敏的《城

市地理学概论》和许学强、朱剑如的《现代城市地理学》,分别于 1984 和

1990 年问世。这两本论著都有很高质量,且各有特色。前者是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严重敏教授的两位高材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力作,涉及的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充分显示了作者当年精力充沛、勤奋刻苦、雷厉风行的年轻人风貌。后者以穗港学者的合作为优势和特色,较多的摄取了城市地理发展的新理论和新趋势。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笔者先后两次修改写作计划。想不到从当初酝酿到出书,一晃已是 10 年过去了。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在内容安排上是这样考虑的。第一章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介绍和讨论城市地域概念和统计口径,这是对城市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必要准备和重要基础;第三章介绍和讨论城镇化趋势,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构成城市地理宏观研究的基本内容;第四、五章分别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机制两个侧面讨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理。外部条件侧重于城市地理位置的分析,内部机制侧重于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讨论;第六、七、八章分别就城市体系的三大支柱,即城市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网络结构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第九章以前面各章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结尾,讨论城镇体系规划。各章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明显的衔接关系。

每一章内容的安排以国外国内并重,理论、方法和应用兼容为原则,力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西方城市地理学的一般理论,在前面提到的两本书中有大量的介绍。本书将增加对有些理论的讨论和评价,目的是便于读者在吸收这些理论时,不至于生搬硬套,可以有比较、有选择,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有创新。笔者认为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能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因此本书在力求讲清楚有关概念和理论的同时,重视有关方法的介绍和探讨,并提供一些应用适当方法去研究我国问题的实例。笔者也一直希望,城市地理研究应该能为国家制订正确的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针政策出谋献策,在一些章节笔者也冒昧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管它正确与否,能否被接受,但它作为一家之说,代表了笔者的思想和为国家服务的良好愿望。总而言之,如果本书能以多一点“研究”的成分,对以前几本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综论性著作作一点菲薄补充,笔者已心满意足。

用城市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来衡量,本书远不够全面和系统。有些内容, 是因为论述的书籍甚多(如城市发展的历史),无需重复;有些内容,国外的研究很多,但离我国的实际较远,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城市内部结构);有的研究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缺乏必要的文献。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笔者对这些问题还知之甚少,因此索性不求面面俱到,把未及领域作为笔者努力的方向,留待今后继续探索。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队伍已经相当庞大,而且发展前景十分乐观。笔者深信,以中国为主

题的一系列的城市地理学专著正在孕育,它们的问世指日可待。

在本书即将完稿之际,世界风云变幻,全球政治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书中涉及到一些政治实体的统计资料或论述,如苏联、西德、东德、南斯拉夫等等,都已无法一一修正或替换,现按原稿付印,代表的是原来的政治实体概念,在文中不再一一注出,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很早就把本书列入“经济地理学理论丛书”的选题之一。成稿以后,有的同志提议,按照学科的分类,该书列入“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丛书”可能更加贴切。提议得到了两个丛书编委会的支持。就本人而言,该书得以出版,两个丛书编委会的支持和鼓励都是极为珍贵的,在此谨表示深切的谢意。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的老师仇为之、张景哲、胡兆量、杨吾扬、魏心镇等诸位教授,曾给予亲切教诲和热情指导,周舜武、叶冰同志审阅、润色全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刘威同志清绘了书中插图。笔者还参阅和引用了数百位学者的论著、资料。对各位师长、同行、朋友提供的帮助,笔者都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书中错误和不当之处一定很多,敬请各位不吝指正。

周 一 星1992 年 3 月于燕园

《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