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

1980 年中国城市发展方针正式提出以后,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什么规模级的城市,是小城市?是中等城市?还是大城市,焦点中的焦点又集中在对大城市的认识上。

1984 年费孝通发表“小城镇大问题”的调研文章,提出小城镇发展应当是中国式城市化的主要方向,①在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引起了广泛反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池”,“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唯一道路”等等,成为一时的主潮流。许多支持城市发展方针、主张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同志,主要列举了以下论点来支撑他们的结论:①“中国大城市发展过快”说,认为中国 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在 1982 年以前长期处于失控状况;②“中国大城市数量过多”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之多世界第一;③“中国城市规模结构头重脚轻”说,认为中国大城市人口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太高,而小城市比重太低;④“大城市带来城市病”说, 认为由于中国大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⑤“资本主义大城市增长”说,认为大城市数目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消灭城乡差别,不应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等等。

在以上的主潮流下面,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最激烈的一次观点交锋是1984 年 11 月底在成都召开的“大城市人口问题和对策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大城市人口的超前发展规律”,在不否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认为“迅猛发展的大城市是一个世界性趋势”。还有人提出“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是脱离财政经济利益考虑的片面方针”。大城市重点论的观点虽然在会上遭到压倒多数的反对,但是持类似观点的人却在日益增加。

在这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之间,还有另一种意见主张把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中等城市上。认为中等城市兼有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点,而避免了它们的弱点。还有人提出中国城市化的多元战略,提出东部为分散式, 发展小城市;中部为分散-集中式,发展中等城市;西部为集中式,发展大城市,等等。

这些争论也反映在对城市发展方针的措辞上提出了各种修正意见。有人建议把方针改为“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作用,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适当控制大城市,合理促进中等城市发展,积极扶植小城镇”。这一方案除增加

① 参见参考文献 202。

了“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作用”的内容以外,与现行方针没有本质不同。另一种意见来自国家计委国土局的有些同志,他们建议重新确定城市规模分级标准:大于 400 万人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400 万人口为大城市,30~100 万人为中等城市,小于 30 万人为小城市。按照这一规模标准,建议把方针改为“努力控制特大城市规模,谨慎地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这一建议把控制发展的城市规模范围缩小到 400 万人以上的极个别城市,原来属于控制之列的 50~4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里可以“谨慎地发展”或“积极发展”。

对于大、中、小城市利弊的争论虽然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主要的分歧还是在城市经济效益上。主张发展大城市的同志认为大城市的经济效益比中小城市好,世界各国和中国的情况无一例外。很多人可以举出许多经济效益指标随城市规模级逐级提高的数据。表 66 的作者以综合指标说明

中国 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的综合产出系数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投入系数又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①有人甚至认为“城市规模越大,经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