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8 16 个工业部门在 295 个城市分布的特征值

机械

食品

纺织

化学

建材

缝纫 文教

其它

平均值( X )

18.63

16.37

13.03

10.27

4.08

2.19 1.93

4.01

标准差( S )

12.57

14.09

13.13

8.30

3.51

1.90 2.01

3.45

X/S

1.48

1.16

0.99

1.24

1.16

1.15 0.96

1.16

达到平均值的

城市比例(%)

43.7

36.6

40.3

41.7

34.2

37.3 36.9

38.6

拥有该部门的

城市比例(%)

99.3

100

96.3

97.8

99.7

99.0 98.6

99

冶金

电力

煤炭

石油

皮革

电子 森林

造纸

平均值( X ) 标准差( S ) X/S

达到平均值的

城市比例(%) 拥有该部门的

城市比例(%)

7.34

15.13

0.48

25.4

74.5

4.75

5.36

3.39

1.19

3.33 2.18

1.87

9.37

13.77

14.34

2.00

7.87 6.05

4.21

0.51

0.39

0.24

0.59

0.42 0.36

0.44

24.7

18.3

9.2

26.4

21.7 15.9

26.1

80.7

55.6

32.5

93.9

73.6 99.3

86.8

多,变化在 34%~44%之间。其中机械、食品、纺织、化学是 4 个在城市工业中平均比重很大的遍在部门,而建材、缝纫、文教、其它是 4 个平均比重较小的遍在部门。这里分别称为较大的遍在部门和较小的遍在部门。

表下半部的 8 个部门受资源分布或技术条件的限制,在相当数量的城市中缺失,但在少数城市可以达到很高的比重,因此标准差远远高于平均值, 达到平均比重的城市百分比比遍在部门低得多。拥有森林和皮革工业的城市比率虽然很高,但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只有比重极低的木材加工和革制品加工,作为原料工业部门仍然具有明显的散在性。冶金、电力、煤炭、石油在城市中的平均规模大于皮革、电子、森林、造纸,这里称前者为较大的散在部门,称后者为较小的散在部门。

下面以 18 个亚类为基础,简单概括它们的特征:

第一,综合性工业基地或工业城市,包括前 3 个亚类、8 个职能组共 68 个城市,占全部城市的 23%。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工业部门齐全,大多数

① “遍在部门”和“散在部门”是从 G.阿列克山德逊的著作《美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一书中借来的。所含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城市的工业部门产值结构与全国城市的平均结构十分接近,专业化的强度并不高。其中,有 9 个城市只有 2 个标准差水平的专业化部门,40 个城市仅有

1 个标准差水平的专业化部门,19 个城市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达到 1 个标准差水平。但同时每一个城市都有好几个部门的比重高于平均值或平均值加半个标准差。②城市的人口和工业生产规模一般较大。这 68 个城市中包括了我国鞍山以外的全部 1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60%以上的大城市和近 1/3 的中等城市。其重要性有国家级、大区级、省区级、省内级等明显的不同层次。除宁夏、西藏以外,这 68 个城市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各省区。

第二,以较大遍在部门为主要工业的城市包括Ⅱ3、Ⅱ4、Ⅲ1、Ⅲ34 个亚类共 114 个城市。分别以化学、纺织、食品和机械工业作为各亚类城市中规模最大的工业部门,但专业化程度不等。只有在Ⅱ3 亚类,化学工业既是这些城市的最大工业部门,也是专业化水平最强的部门,成为城市的主导工业。其它 3 个以纺织、食品、机械为主的亚类是城市数量最多的 3 个专业性城市亚类,因这些部门在各城市的平均比重已经很高,因此归入这些亚类的城市主要部门的专业化强度一般不可能太高,不少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的比重才刚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普遍的是在 1 个标准差水平,工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职能强度高的专业化城市数量极为有限,专业化或高度专业化的纺织、食品和机械工业城市分别只有 8 个(Ⅱ4C)、11 个(Ⅲ1C)

和 7 个(Ⅲ3A),而且一般都是中小城市甚至是很小的城市。

化学工业城市中有大型的化工基地、地区化肥生产中心、资源型化工城市和其它若干类型。包括那些化工产值达到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 22 个其它类型城市,中国化学工业发达的城市均匀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纺织工业城市亚类除辽阳以化工原料为主外,其它城市分布和棉毛丝麻等原料产区基本相符,分布面很广,但在江浙和鲁豫有两个水平相差很大的集中分布区。

食品工业城市亚类共 40 个,除南宁、厦门、蚌埠以外,都是小城市, 又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业省区,以附加值高的卷烟工业城市专业化程度最高,玉溪的食品工业产值占 86%。

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共 23 个,16 个是小城市,7 个中等城市。许多专业化的机械工业城市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以十堰、德阳为典型代表。

第三,较小的遍在部门在城市工业生产体系中,普遍以辅助部门出现, 只有在少数城市,才集聚到较大规模。因此以较小遍在部门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数量很少,分别以建材、其它工业、缝纫和文教艺术制品为专业化部门, 包括 3 个亚类Ⅲ2、Ⅲ4、Ⅲ6 共 17 个城市,城市数分别为 5 个、9 个和 3 个。

这些城市的专业化部门强度可以达到平均值以上 2 个、3 个甚至 5 个以上标准差,具有重要的区域意义,却不一定构成城市的最大工业部门。最大部门往往仍是机械、食品等较大的遍在部门。只有两个例外,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其它类工业(主要是陶瓷)占 29%,以工艺品著称的潮州的文教艺术制品

工业占 19.4%,分别成为它们的主导部门。

第四,以较大散在部门为主导工业的城市,主要包括煤炭(Ⅳ1)、电力

(Ⅳ2)、冶金(Ⅳ3)和石油(Ⅳ4)4 个工业专业化城市亚类。由这些工业部门的特点所决定,归入这些亚类的城市总数不可能太多,但它们的职能强度却普遍很高。主导部门在各亚类的城市总产值中所占的平均比重分别是: 煤炭工业为 53%,电力工业为 40%,冶金工业为 66%,石油工业达 87%。甚至有比重超过 90%接近 100%的极端例子,如金昌的冶金工业占 99%,大庆、东营、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分别是 94%, 98%, 99%,义马的煤炭占 96%。这些城市实际是单一工业职能城市。城市规模的跨度在这些亚类内相当大,最大的鞍山人口超过 100 万,最小的合山不过 3 万。在地域分布上与矿产资源的分布高度一致。这些特点构成与其它类别城市的显著差异。

第五,以较小散在部门占重要地位的城市包括Ⅲ5、Ⅲ7、Ⅲ8、Ⅲ94 个亚类共 45 个城市。分别以皮革、森林、造纸和电子工业作为城市的专业化工业部门。因为这些部门的平均规模较小,因此有些城市专业化部门尽管达到相当强度,却并不构成城市主导部门,比重值可能仍不及机械、食品、纺织等较大的遍在部门,这是与较小遍在部门城市类似的地方。但又因为是散在部门,在资源丰富或具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城市,专业化部门也可能达到很高的比重,而成为城市中占绝对优势的主导部门,这种城市的数量也并不少。这是不同于较小遍在部门城市而类似于较大散在部门城市的地方。例如归入Ⅲ9 亚类的 12 个电子工业城市都具有较高的职能强度,其中 9 个城市的电子工业也是城市最大工业部门,深圳、凯里、珠海产值比重高达 50%~63%。这 9 个电子工业城市或者是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或者是深处三线的内陆城市,典型地反映了两个时期的不同政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