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

在 20 世纪以前,城市地理主要是以区域地理描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波(B.C.Strabo)所著的 17 卷《地理学》一书,对城市就有了比较系统的描述,主要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和物产。城市描述的这种格式甚至一直延续到近代。变化只是随着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的增多、人们视野的扩大、所认识的城市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描述内容上对贸易和地理位置给予更多的重视。这种变化在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尤为明显。

中国区域地理的最早代表作《史记·货殖列传》成书在西汉时期,比古

罗马斯特拉波所处的时代还略早一点。作者司马迁在把全国主体分为 16 个

历史、经济地理区的基础上,对分布在各地区的 25 个重要城市作了描述。例如对燕(今北京)的论述是:“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 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从《史记·货殖列传》开始,经《汉书·地理志》,直到魏晋以后大量出现的方志和其他有名的地理著作,区域描述成了中国地理学的主流,其中对城市的描述也差不多是采取叙述式地名辞典的形式出现,且内容逐事增华、日趋膨杂。虽然早在 17 世纪前后,以刘继庄为代表的地理学家们对这种封建主义的地理传统提出了挑战,主张地理研究要“经济天下”、探讨“天地之故”,寻找自然规律。但终因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地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在中国成长发展、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