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都市带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Megalopolis)。这一概念是法国

① 参见参考文献 97,第 11 页。

② 参见参考文献 17。

③ 参见参考文献 35。

① 参见参考文献 34。

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以后,于 1957 年首先提出来的。②戈特曼选择了古希腊时代建立的一个理想中非常大、但从未发展到这么大的城市的名字 Megalopolis(意即一个非常大的城市)来称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当时人口超过 3 000 万的超级大都市区。在中国,很多人把 Megalopolis 翻译为特大城市或城市集群或城市带都有点词不达意。大都市带必须具备的条件有:①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②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③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④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戈特曼坚持以 2500 万人为标准;⑤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大都市带的空间形式自提出以来受到极大的重视。在 70 年代,戈特曼

认为世界上有 6 个大都市带: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图 8);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都市带;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⑤ 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这是研究还比较少的一个大都市带。①还有 3 个可能成为大都市带的地区是:①以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两大核心组成的复合体;②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三角区为中心沿地中海岸向南沿伸到比萨和佛罗伦萨,向西延伸到马赛和阿维尼翁的地区;③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北到旧金山湾、向南到美国—墨西哥边界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图 8 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和世界性大都市带的关系(引自参考文献

146,第 67 页)

到 80 年代后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人口密集的水稻农业国也有类似于大都市带的城市地域出现,例如台湾西海岸、爪哇以及中国东部沿海的几个发达区。①

戈特曼的缺憾之处在于后来提出的不少大都市带,都缺乏比较明确的地域界定。

杜克西亚迪斯(C.A.Doxiadis)从大都市带的发展趋势大胆推断:100 年以内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改善,城市动力场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以前相对独立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动力场会逐渐合并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使几个大都市带互相联结而形成一种由许多大的结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具有巨大空间和人口的聚落形式,叫世界性都市带(Ecumenopolis,有人译为环宇都

② 参见参考文献 38。

① 参见参考文献 39。

① 参见参考文献 59 和 103。

市带),各个大陆的都市带联合体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世界都市。②欧洲的世界性都市带的主要结点将在西北欧、意大利北部和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 它们和欧洲的其它部分之间有大量的联系。美国的世界性都市带以美国东北部为主要结点,通过发展走廊和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等外围结点联系起来。但是贝利对未来城市聚落的空间形态有不同的看法。③ 他认为人类正从机械时代进入电子时代,这意味着主要的大都市中心的发展将放慢速度,虽然它们变成高度一体化的通讯网络的中心,其实际的优势可能增加了。而现在在城市场或世界性大都市带以外的具有高度舒适环境的较小中心,借助发达的电子通讯网络可能变成美国的主要发展区,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世界的其他发达地区也会有相似的情况。

总之,从结构简单的小城镇聚落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地区,再到以城市化地区为核心的大都市区、通勤场和城市场,以及有许多都市区连接而成的大都市带,反映了城市概念和城市区域概念的不断发展和延伸。变化的总趋势是从行政城市体向功能城市体方向变化,从单一城市体向城镇复合体的方向变化。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用具体的标准确定一系列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地域是一种可取的良策,这样既满足了各方面的不同研究需要,又避免了概念上的扭曲。这也告诫人们,在城市研究中对城市资料的使用要十分谨慎,以同一个城市命名的城市资料,可能代表不同尺度的城市地域,比较研究要采用合适的空间尺度并保持概念上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