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9 同全国城市工业总体结构的相似性系数

在 0.5 以下的城市规模等级分布

市区非农业人口

(万人)

城市个数

全国具有数

占各规模组城市

比重(%)

> 100 万

2

19

10.52

50 ~ 100 万

4

31

12.90

20 ~ 50 万

17

86

19.76

< 20 万

44

159

27.67

合 计

67

295

22.71

从城市工业职能类别看,综合性城市亚类和加工工业类城市的相似性系数较高。在 67 个相似性系数 0.5 以下的城市中,有 41 个属于第Ⅳ大类的冶

金、能源工业城市,其次是第Ⅲ大类的食品、森林、电子工业城市,共 17 个。两者合计 58 个,占了 87%。美国学者在计算了中国城市工业的专业化指数后也指出,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城市的专业化水平较低。①

中国城市经济的效率仍然不高。高效率的现代城市经济应该是专业化和综合发展良好结合的经济。建立在本地区位优势条件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 有利于取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一定程度的综合发展有利于组织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协作,并帮助解决就业、婚配等社会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工业结构趋于复杂化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城市

① 参见参考文献 27。

经济任何时候都是开放的经济、互补的经济,不可能大而全,更不可能小而全,综合发展也应围绕着各自的优势的专业化部门来展开。

中国过去的政策鼓励大区和省区各自形成基本自给自足的完整工业生产体系。而且,在当时短缺经济环境下,中国生产和分配体制的弊端也在客观上促使各城市尽量“万事不求人”,应有尽有。这是造成各区域、各城市间互相封闭、结构雷同、缺乏横向经济联系的主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地方有了较多的自主权,由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城市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又有新的发展,普遍向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甚至是消费品工业倾斜。以致一度出现“上游干涸,下游泛滥”的经济现象。解决工业结构趋同,就要求各城市根据各自(及其腹地)的资源、技术、资金、区位、市场等客观条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合理确定自己的重点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职能互补和合理分工。

另一方面,也应避免某些城市狭隘地专业化于一种或两种重工业,特别是资源开采型工业。中国有不少煤炭工业城市、冶金工业城市、石油工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煤炭-电力工业城市、煤炭-建材工业城市和冶金-电力工业城市,工业的部门结构过于单一化。这类城市一般居民点小而分散,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职工生活比较艰苦,人口性别比例不平衡,职工及其家属的婚姻、教育和就业都很困难,存在着较多的社会经济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居民点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集中,发展有关的加工工业。特别是非再生性资源开采型城市,要不失时机地引入后续替代工业,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性功能。

  1. 城市工业职能结构与经济效益

城市经济效益的评价简单说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这里产出分析选择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利税两组指标。首先,分别计算出各亚类城市和全部城市非农业人口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工业利税,并以全部城市的平均水平为基准,分别求出各亚类城市对平均水平的比值,再将求出的这两组比值进行算术平均,便得到各亚类城市非农业人口的人均产出水平。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工业职工的人均产出水平。最后,将非农业人口和工业职工的人均产出水平进行总的算术平均,求出各亚类城市的综合产出比较系数。

投入分析选择固定资产额和全部资金两组指标,用与产出分析相同的方法得出各类城市综合投入比较系数。

对表 50 中各亚类城市的综合产出比较系数和综合投入比较系数分别计

算产出-投入比,将比值大于 1 的称为高效益城市亚类,比值小于 1 的称为低效益城市亚类。将各亚类的产出、投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定为高产出或高投入亚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定为低产出或低投入亚类。这样,按经济效益可以把 18 个城市亚类分成 6 种情况:

  1. 两种极端的类型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大区级综合性工

业基地(Ⅱ2)和纺织工业为主的城市亚类(Ⅱ4),它们的经济效益最好; 而煤炭(Ⅲ1)、电力(Ⅲ2)工业城市亚类属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型, 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最差。

  1. 在其余高效益城市亚类中,有两种情况:国家级综合性工业基地

(Ⅰ1)、省区或省内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城市(Ⅱ2)、石油工业城市亚类(Ⅳ4)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类型;化学(Ⅱ3 )、食品(Ⅲ1)、其它(Ⅲ4)、缝纫文教(Ⅲ6)、电子(Ⅲ9)属于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