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测城镇化的指标

城镇化度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两种。在舆论倾向上单一指标经常遭到批评,认为它不能反映内容如此丰富的城镇化特点。但是在实践上又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在时空上可比的、能被大家接受的复合指标。

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圆满解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把两种城镇化的地域尺度混在一起。按照地域尺度来分,可以是研究以宏观区域为单元的城镇化(例如亚洲、东南亚、中国、华北、河北省等),也可以是以单个城市或其中一部分为单元的城镇化(如北京市、北京城区、海淀区等)。研究前者要找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不同时期可比的复合指标是不容易的。研究后者,不仅需要、也有可能使用复合指标。二是把反映城镇化不同侧面的指标混在一起。度量城镇化的指标可以有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规模、城镇化速度、城镇化质量、城镇人口增长因素等多个方面。要把这几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用一个复合指标来度量是不容易的甚至不可能,但对其中的某一个方面采用多指标是完全可能的。

例如,在日本使用过的“城市成长力系数”,①采用了①总人口,②地方财政年支出,③制造业从业人数,④商业从业人数(包括批发、零售),

⑤工业产品上市额,⑥批发业年销售额,⑦零售业年销售额,⑧住宅开工面积,⑨储蓄余额,⑩电话普及率等 10 个指标,计算各城市每个指标在相同时期(3 年或 4 年)的增减率,然后用全国的平均增减率作标准换算成增长指数,把 10 个增长指标进行算术平均即得到反映一段时间内各城市的成长力大小。“城市民力度系数”①采用上述②、⑤、⑥的人均值和⑦、⑧、⑨ 的户均值,加上电话普及率和彩电普及率等 8 个指标,以各自的全国平均数为 100,换算成系数,把 8 个系数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某一年份各城市的综合实力。这两个综合指标都以单个城市为单元。中国潘德惠等曾用城市生态、经济、居民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化生活、娱乐、交通等方面

②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 2 卷,第 192 页,人民出版社,1959 年第 1 版。

① 参见参考文献 165,第 62~65 页。

① 参见参考文献 165,第 62~65 页。

共 10 项指标综合评价 118 个 20 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发展状态②,发现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普遍好于大、中城市。这一类单个城市的复合指标不如说是度量城市的发展状况更确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一般是对区域或国家而言的,很少对单个城市而言。虽然劳动力构成、产值构成、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水平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化水平,但能被各家都接受的指标却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 = U × 100% (1)

P

U——城镇人口; P——总人口。

在使用这一指标时要注意把城镇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区别开来。如果城镇人口在某期间只有绝对量的增加,而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没有提高,甚至下降,即说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于或低于乡村人口的增长速度,那只能说明城镇人口有了增长。这种增长依靠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就能维持,与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集中过程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反映区域或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表 6 所示是我国出现过的 3 种情况:情况(1) 城镇人口数和城镇化水平都下降了;情况(2)城镇人口数虽有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反而下降了;情况(3)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城镇化水平上升了。理论上应该还有第四种情况,即城镇人口减少了,但乡村人口减少得更快,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可能上升。这只能是经历战争、灾害等特殊事变后的特例,已经失去了城镇化过程的前提,也谈不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