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1 80 年代中国粮食商品率变化表

年份

1980

1985

1988

1989

农业劳动力占乡村总

89.20

81.89

78.51

362

30.44

79.24

369

29.78

劳力的比重(%)

按人口平均的粮食

327

363

产量(公斤/人)

粮食社会收购量占

19.12

28.39

产量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人口的自然增长通过影响社会剩余农产品的数量、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城镇就业岗位的数量制约着城镇化的进程。中国人口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率一直都比较高,是中国城镇化速度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50 年代初,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有几十美元,而城市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 10‰以下,出生率却保持在 40‰以上。由于医疗技术、政府福利政策等经济以外的因素,使中国人口提早进入了超速增长的转变形态,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这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是普遍的现象。

② 参见参考文献 175。

当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各部门经济都顺利增长的时候,人口和就业的压力还并不明显,一旦经济受到破坏,发展停滞的时候,矛盾就十分突出了。因此中国的城镇化受到经济发展过程的约束是更直接的。

图 25 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横座

标是以 1949 年为 100 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数值的指数,纵座标是以 1949 年为

100 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数。显

人均国民收入对数值指数(1949=100)图 25 中国城镇化指数和人均国民收入指数的逐年变动曲线

然,1949~1957 年和 1977~1989 年是两个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上升的时期,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对数值高度相关。①这种关系说明,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在 1958~1976 年发展不正常的 19 年间,两者的关系就完全脱离了常态。

毋庸讳言,影响中国全局变化的根本因素还是政治和政策的因素。对城镇化过程而言,也不例外。读者从图 25 不难判断,如果 1958~1976 年的轨迹没有这么多的周折,中国现在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将会是另一种局面。由此,也使人们深刻体会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稳定的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对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和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