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5 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 10 个 50 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分布表(1950~1980 年)

① 参见参考文献 180。

1950 ~ 1960 年

年均增长

(%)

1960 ~ 1970 年

年均增长

(%)

1970 ~ 1980 年

年均增长

(%)

加利福尼亚洲

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圣何塞

圣贝纳迪诺佛罗里达州

劳德代尔堡迈阿密

亚利桑纳州

菲尼克斯德克萨斯州

休斯顿达拉斯沃思堡佐治亚州

亚特兰大

7.3

5.2

3.5

6.4

3.1

3.8

3.4

3.3

2.9

3.2

加利福尼亚州奥克斯纳德圣迭戈

佛罗里达州 西棕榈滩 劳德代尔堡奥兰多

坦帕

亚利桑纳州菲尼克斯图森

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休斯顿

阿纳海姆

12.5

3.4

圣何塞

8.3

3.2

圣迭戈

6.4

圣贝纳迪诺

6.0

5.0

萨克拉门托

5.7

5.0

佛罗里达州

4.3

迈阿密

6.6

3.8

坦帕

6.6

亚利桑纳州

4.4

菲尼克斯

7.2

4.1

科罗拉多州

丹佛

4.3

4.0

德克萨斯州

3.7

休斯顿

4.2

全美大都市区

2.4

全美大都市区

1.5

全美大都市区

1.0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中国近 60

个 5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包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 4 个城市

是在年降水不足 400 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美国 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 30~50 英寸降水量的较湿润地区(1 英寸相当于

25.4 毫米)。有趣的是从 50 年代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出现持续几十年的从北方“雪带”到南方“阳光带”迁移的趋势。人口增长最高的前 10 个 50 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州,除了佛罗里达州等温暖的滨海著名风景城市外,大多数却是分布在年雨量不足 20 英寸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那些在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纳州、科罗拉多州的城市(表 25)。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恰恰是进入城镇化后期人们对适于户外活动和有益于健康的气候环境的追求。富裕阶层和老年退休者是这种人口迁移流的主体。

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1981 年世界 197 个 100 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 80%以上(160 个)分布在海拔不足 200 米的滨海、滨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 103 米以下的居多。中国的设市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 1%、32%和 67%(1983年)。

中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 10 种类型:

  1. 滨海城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城市建成区直接面海(如大连、青岛);一种是城市位于短小河流的河口,距海很近(如椒江、温州)。它们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这类城市所在的滨海平原

极为狭窄,背靠着低山丘陵是其共同的特点。

  1. 三角洲平原城市。城市距海远近与三角洲大小有关,但一般说距海较近。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为典型。北方的河口三角洲开发尚不充分。

  2.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这是中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为古代陆路交通线开辟和古代城市发育提供了优良环境,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城市分布。这类城市在中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在祁连山北麓、天山南北麓、川西山地东麓等也很典型。

  3. 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这类城市处在窄狭平原和低山丘陵的交接地带。城市本体虽是平原地形,并都临河,但因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在古代它们都具有城市建设所必备的良好防卫、交通、农业基础等条件。

  4. 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低山丘陵地貌在中国有大面积分布,这里的城市多位于河谷,临河是共同特点。当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如湘江平原,城市地形较平坦;当河谷平原比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城特点,如重庆。当河谷平原成盆地状时,如“金衢盆地”,则城市均靠盆地边缘。不论位处哪一种河谷平原,城市周围多地形破碎,起伏较大。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5. 平原中腹的城市。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同在华北平原,但平原中腹,城市发展相对稀而小的状况与平原外围洪积、冲积平原城市多而密恰成鲜明对照。华北平原中部较大而且历史上著名的城市几乎都沿纵贯平原南北的大运河一线分布。

  6. 高平原上的城市。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 1000 米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

  7. 高原山间盆地和各地的城市。在中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典型的如位于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黄土高原上河谷盆地里的城市。

  8. 中山谷地城市。在海拔 500~3 000 米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 城市一定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三明、汉中、十堰、攀枝花、西昌。

  9. 高山谷地城市:在 3 0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如拉萨。

1983 年中国 289 个城市在上述 10 类地形区的分布频数如表 26。概括地说,中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于低山丘陵地区,中山、高山地区数量极少;除

了大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的部位形成发展非常普遍;除了平原城市要滨临江河湖海以外,丘陵、山地区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临水也是普遍要求。

在不同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投资费用可以差别很大。这也是城市选址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