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27 梧州地区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各因素权重

因素(单位)

权重数

城镇现状基础

0.2788

非农业人口(人)

0.0847

工业产值(万元)

0.1094

乡镇工业产值(万元)

0.0847

交通条件( 0 ~ 1 相对值)

0.2275

用地条件(耕地占面积百分比)

0.0887

矿产资源条件( 0 ~ 1 相对值)

0.1050

风景资源条件( 0 ~ 1 相对值)

0.0550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元/人)

0.1112

集市贸易成交额(万元)

0.1338

(三)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可为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多方面的依据。

城镇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是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最重要、最具综合性的规划内容。它要兼顾点(城镇)、线(交通)、面(区域)之间的关系, 确定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发展轴线和重点城镇。发展轴在此处主要是重要交通线,有时也包括动力供应线、富水带、矿产资源带等有开发潜力的地带。高级别的发展轴一般串联尽可能多的具有活力和优先发展的重点城镇。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正确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应该符合该区的地域结构特点,而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恰恰揭示了地域结构的特点。

把泰安市域 133 个小单元的城镇发展条件分成好(得分大于平均值加 1 个标准差)、较好(平均值以上)、较差(平均值以下)和差(得分小于平均值减 1 个标准差)4 级,并反映到图(图 31)上,可以清晰看出泰安市城镇发展条件地域结构的特点是:

  1. 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城镇发展条件好或较好的单元呈一环状分布, 其中发展条件最好的基本单元都在津浦—泰辛—磁莱铁路构成的环线上。此

区中部和外围的北、东、南 3 面,发展条件较差。

  1. 津浦铁路以西,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域分成 3 片。一片是西北部的肥城盆地;一片在大汶河两岸和宁阳县西南部,是东部环向西部的延伸;第三片是西南部的东平湖湖积平原和冲积洪积平原。后两片如果不是汶上县的楔状插入,本来是连成一片的。这 3 片之间是条件较差的泰安、肥城、东平境内的岩溶低山丘陵。

之所以形成这样明显的地域结构,原因是清楚的:

  1. 泰安市域影响城镇发展条件的基础是地质地貌条件的地域差异;

  2. 受地质地貌条件的控制,市域内的平原、水资源、煤铁资源等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区内的主要干线走向及重点城镇的分布又和平原、水资源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

根据这样的地域结构特点,笔者把泰安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空间结构概括为“双环结构”。以津浦线和 104 国道为中轴,两侧各形成一个环轴。东部环实际已经形成,西部环还没有贯通,却也形成了某些相对发达的区段, 如泰安到石横的泰肥路一线和磁窑到宁阳一线。如果把宁阳、东平、肥城 3 个城镇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串联起来,形成西部的第二个环,那么就可以把全市发展条件最好的地方都沟通起来。抓住这两个环,也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和城镇发展的主体,它包括了东部矿产资源已经得到开发的较发达地区,中部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化工资源丰富、经济开发潜力很大却长期受到忽视的地区,以及西部目前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了加强中心城市泰安到新泰—新汶和东平的联系,确定两条呈对角线状的 3 级发展轴作为双环的补充。3 级轴也沟通了若干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

全市域的大小城镇,按照它们的综合评价得分和与发展轴的关系,被分成几种类型的发展对策:①优先开发的重点城镇:首先是位于中轴和东西环轴交汇点上的泰城和磁窑—大汶口。前者的城市性质调整为风景旅游文化名城、大汶口流域的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中心城市;后者具有建成大型化学工业基地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其次是莱城、新城和石横,分别有发展大钢铁、大水泥和扩建大电厂的条件。②积极发展的重点城镇:包括已有骨干大型企业或大矿务局,可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发展的新泰—新汶、城子坡(莱钢冶金厂区)、王瓜店、张家洼,以及地方经济发达、各种条件优良的宁阳、东平、楼德、省庄、州城、口镇等。③积极发展的地方性城镇,26 个。④可望发展的一般小城镇,13 个。⑤在改造中发展的矿业城镇,9 个。

⑥规划期内可能新设的城镇。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每一个城镇的人口预测一般是在现有规模基础上给予一个规划的增长速度。而增长速度的确定,除了依据以往的人口增长趋势以外,城镇的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至少可以对初步预测的人口规模进行或上或下一定幅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