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律的验证

贝利 1961 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重敏、宁越敏(1980 年)②和许学强(1982 年)③先后用全国城镇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律的检验。他们的不同视角在于前者以第一大城市上海的规模为基准,以斜率指数等于 1 的理想模式考察了中国 1952 和 1978 年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后者则不以第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作为截距,分别计算了 1953、 1963、 1973、 1978 年中国前 100 位城市的位序— 规模分布状况,并预测了 2000 年的状况。许学强得到的结果是:

1953 年 Pi=781.18 Ri-0.906 r=-0.990

1963 年 Pi=910.87 Ri-0.888 r=-0.992

1973 年 Pi=554.84 Ri-0.811 r=-0.991

1978 年 Pi=773.56 Ri-0.762 r=-0.987

将上述 4 个年度的非线性回归式变为双对数直线回归如图 60。

① 关于最后两个因素的分析,可见参考文献 85。

② 参见参考文献 197。

③ 参见参考文献 198。

后来,王法辉(1988 年)④用更系统的设市城市资料,计算出了

图 60 中国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直线图(引自参考文献 198) 1949~1987 年历年的位序—规模模式参数(表 59)。有趣的是,他用 a、b 两个参数的变化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曲折过程。他发现第一大城市理论规模(a 值)的变化过程,1949~1961 年稳定上升,是中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1961~1978 年 a 值时有波动,还略有下降,是城市人口返乡和 10 年文革留下的印记;1978 年以后,a 值上升标志了城市发展又恢复正常(图 61)。他的分析结果还表示中国历年的回归系数 b(斜率)波动较大,从总趋势上也分为 3 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重点在实践上和指导方针上的变化(图 62)。

从这些成果,可以得到几点共识:①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按照一般的分类,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规模分布类型。这是和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 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育了数量庞大的城镇,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即使没有对大城市人口的控制也大概如此。②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斜率变化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映了中国政策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高位次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