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4 总人口规模相当的两组城市的比较(1988 年)

城市

总人口

非农业人

建成区面

人口密度

城市

石家庄洛阳 乌鲁木

合肥苏州阜新保定

温州

总人口(万人) 125.9

112.8

106.7

95.4

82.8

71.7

61.4

55.2

非农业人

建成区面

人口密度

(万人)

口(万人)

积(km2)

(人/km2)

口(万人)

积(km2)

(人/km2)

邓州

133.4

7.8

20

582

102.1

83

4100

麻城

103.7

7.9

18

288

72.4

44

2073

禹州

101.3

7.4

4

688

100.5

62

1278

定州

95.6

6.5

10

751

69.2

64

2 082

汝州

78.4

6.0

14

508

68.7

36

6291

利川

75.0

4.4

22

163

62.0

41

1600

辉县

67.9

4.7

25

338

46.8

51

4875

乐陵

56.3

3.9

10

504

39.1

23

2 952

农业人口都不足 8 万,但县改市后,全县人口都成了市区人口,于是这些小城市的规模和第二组中石家庄等 8 个“货真价实”的大中城市规模相当。实际上这两组城市的许多指标都没有可比性。

  1. 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资料的连续性比较好,但它在两个方面是不理想的。一方面它不包括居住在城镇并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这一部分人口的数量正在日益增长。即使居住在城镇的从事农业的农业人口,也是城镇的当然组成部分,不应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它却包括了城镇建成区以外很远的分散居住在乡村的非农业人口。两者相抵,城镇非农业人口作为城镇人口总的而言口径偏小。

  2. 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市镇人口统计对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及镇采用双重标准,其全国性的总体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以往的严重虚夸状况得到改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折衷方案既部分继承了过去口径偏大的缺陷,又部分继承了口径偏小的缺陷,使得市镇人口的普查数据在市镇之间和省区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中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长期存在的问题,在这次普查中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变得更复杂化了。

  3.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称,造成了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人为混乱。执行市领导县以后,这种混乱变得更严重了。以北京市为例,从不同的出版物中可以得到 7 种所谓北京市人口数据(表5)。假如对这些北京市人口的概念不作特别的说明,就很难明白它们的确切含义。报刊上一度声称,中国最大的城市是重庆而不是上海,深圳特区不等于深圳市等。这都是由于带县的“市”和不计辖县的“市”都叫“市”带来的误解。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我国简单地用市镇的行政界线来代替城乡界线。人们一直忽视中国市镇的行政辖区与城镇设置标准的严重脱节,前者远比后者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