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际营销中常见的政治风险

(一)没收和征用

没收是转东道国政府无偿接管外国人投资的企业;征用是东退国政府以某种补偿形式接管外国企业,这种补偿与被征用企业财产的价值并不相等, 甚至有的只是象征性的。这两种都是东道国政府常用的手段,也是外国企业遇到的最严重的政治风险。据世界银行记载,从 1960 年以来,有来自 22 个

资本输出国的 1535 个公司受到 76 个国家的 511 次怔用。征用的理由一般是, 该种产业与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国防、国家财富或国民经济发展等关系重大, 为此,不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此外,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认为外国企业在剥削东道国,其投资并没给东道国带来利益。

一些权威人士认为,今后没收和征用的风险会减少。原因是:第一,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要发展经济,吸引外资是必要的;第二,会招来投资者国家的报复,并吓跑其他的投资者;第三,投资者正努力改变自己的公众形象,力求减少风险。尽管如此,没收和征用的风险仍然存在,不可掉以轻心。

(二)蚕食

蚕食就是逐渐侵吞,指东道国政府以各种手段迫使外商逐渐失去对所属公司的控制(包括所有权的控制)的整个过程。它不是完全没收和征用,而是更巧妙地逐渐剥夺外国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其手段包括:将部分或全部所有权转移到其国民手中;派大批国民参与高层管理,使之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规定更多的产品要由当地生产,不得进口零配件;制订专门的、符合政府目标的出口规定等。例如,马来西亚政府曾于 1975 年通过一项提案,规定在其境内的外商必须执行下列条件:

  1. 马来西亚工业资产份额要从当时的 3%到 1980 年增加至 31%。

  2. 外国人对工商业的控制要从当时的 60%到 1980 年减少至 30%。

  3. 要优先雇用和提拔马来西亚人。

  4. 马来西亚拥有的公司与外国公司具有同等的特别董事股,而且特别董事会有权过问外国分公司的经营管理。

(三)关税壁垒

这是东道国政府用提高关税的办法。阻止、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削弱其产品竞争力,用高税收来迅速获取资金和保护国内同行企业。例如,英国在1983 年突然提高机车进口税,以原来的 4.4%上升到 49%,目的是阻止日本机车进口而挽救自己仅存的哈雷机车制造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大都凭借高关税来阻挠外货进口,如墨西哥抽取纺织品进口税 50%,巴西征收外国酒类及香肠的进口税 105%。

(四)非关税壁垒

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之际,非关税壁垒亦即进口限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进口限制就是在法律上和行政上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复杂的海关手续,过严的卫生、安全、技术质量标准,特定的包装装潢条例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据统计,世界上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已达近千种之多,已影响到世界贸易总额的 40%左右。与关税相比,它肯有保护作用更稳定,针对强,机动性大,隐蔽性明显,遭到报复的可能性小的特点。例如,我国输往美国的一些食品,如咸旦曾被美国食品进出口检验机构发现咸鸭旦壳上有虫,便宣布严禁我国咸鸭旦、咸鱼、糯米制品等进口。我输美的大量此类物品过不了关,被美国海关判处“毁灭”(即用大型压碎机或垃圾粉碎机压碎)。

(五)外汇管制

一些国家由于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外汇黄金储备短缺,本国货币对外比价不能维护,政府就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和外汇汇率实行管制。如外汇短缺,就会控制所有资本转移,或有选择地控制那些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公司的外汇,以保证对那些最重要的产业的外汇供给。外汇控制有时也视产品而定, 即把产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使用一套复杂的汇率对其经营实施控制,对必需品使用低汇率,对奢侈品采用高汇率,这对外商很不利。

(六)减少政治风险的建议

尽管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或改变东道国的政治环境,但仍有一些办法可减少商业投资的政治风险,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诸如:

  1. 不应该只求自己获得,还应兼顾当地雇员和东道国的利益。

  2. 使产品尽可能适应当地消费环境。

  3. 用当地顾客的语言流利地与之交流。

  4. 应努力对东道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资助那些值得花钱的公用项目。

  5. 本企业管理人员及其家属在外国环境中应举止得当。

  6. 最好不要只用本国管理人员,要用当地有能力的外国职工和管理人

员。

  1. 与当地公司或第三国的跨国公司联营,以增加本企业向东道国讨价还

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