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转移,引向课外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影响,注意力常受不随意注意的支配,加之他们喜欢探求新奇,在课堂学习中,有时不能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却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知识上去,一旦发生思维障碍,便会向教师提问,例如:“为什么赵国有文有武,最后还被秦国吞并了?”(《将相和》)“鸡的眼睛长在头的两边怎能看见前面的东西呢?”(《美丽的公鸡》)等等。对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转移学生的注意,引“怪”于课外办法,去融化“怪问”,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被“怪问”困扰。因为,有时你越解释, 他会问得越多,而且越问越怪,叫你脱身不得,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同时,留下疑问,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解疑,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比如:对第一个问题,可以这样处理:“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也很复杂,学校图书馆有一套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大家有兴趣,去借来上册读一读,就能知道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把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向课外,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引“怪”于课外,不是说教师就没事可做了,教师还应负责到底,以帮助学生圆满解决问题。

以上是处理学生课堂“怪问”常用的三种方法。当然,对于一些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而教师确能三言两语解答清楚的“怪问”,也可当场解决。

总之,教师要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课堂“怪问”,必须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业余时间要多读书,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种种“怪问”题能早有所料, 这样“怪问”出现时就不会感到怪了,同时,也能轻易地解决“怪问”,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