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体系

“集中识字教学”体系把汉字分为三大类,利少弊多。

第一类是由 900 个有构字能力的基本字组成的字(如:基本字“半”加某些偏旁拼组成“伴拌绊”等);

第二类是由 140 个构字部件组成的字(如:构字部件“喿”加某些偏旁拼组成“操澡燥”等);

第三类是不予或难以归拼的 160 多个孤立字。

在一定条件下,由一个基本字或构字部件带出若干拼组字的识字方法, 有助于小学生同时认识某些有内在联系的字, 但也带来了三个问题。

  1. 许多拼组字和基本字只有外在的形近,并无内在的联系,集中越多,识字负担就越重。当拼组字从“音”或从“义”归属于基本字时,掌握一个基本字,才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一串有内在联系的字。但是众多的拼组字和基本字之间没有“音”或“义”上的联系。如:掌握了基本字“台” 或“每”,却丝毫无助于对拼组字“冶治怡始”或“侮海悔”的认识。因而“集中识字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2. 新设了无法称说、难以识记的构字部件,给识字教学增添了麻烦。在 140 个构字部件中,像“寝旅彀”这样无法称说、难以识记的约占 1/4。如:构字部件“腾”,右旁下方加“马”,为“腾”字;加“水”为“滕” 字”若“滕”加“艹”,则为“藤”字。在教学中,多一个这样的部件,相当于多一种构字形式,徒增麻烦。

  3. 许多基本字是冷僻字或次常用字,拼组字却是常用字。在这种情况下,如:为了认识“津律”“密蜜”“低底”“没设”这些常用的拼组字, 儿童得先学会“聿”“宓”“氏”“殳”这几个冷僻的基本字;要学会“笑跃”“孩该”“使”“沉”这些常用的拼组字,儿童得先认识“夭”“亥” “吏”“冗”这些次常用的基本字。这种从冷僻的或次常用的基本字入手, 再带出常用的拼组字集中识字,反而增加了识字的难度,也不符合识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