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课堂教导

课堂教导,包括释疑解难、教给方法两个环节和学生知识、品德、个性的第二次反馈。

  1. 释疑解难。是向学生解释疑难问题。解释疑难里包括质疑、激疑、设疑和释疑。

质疑,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通过与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如在教《月光曲》一课,讲到了皮鞋匠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看到“月光正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时候,一学生问道:“老师,月光只能照射,哪能升起来呢?是不是书上的字印错了?”我当时没有直接给她做解释,而是激疑道:“早晨太阳将要升起来的时候,你站在地平线上,首先看到的是太阳,还是太阳的光?”这个学生稍一沉思,马上说:“老师,书上是正确的,这里是描写月亮将要升起来的景象,只能是月光,不能是月亮。”

激疑,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它是通过一个字、词、句启发学生深思,或通过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联想。如教《泊船瓜州》这首诗,学生预习“京口瓜州一水间”一句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讲时针对学生的疏忽激疑:“一水间的‘间’这里不读一声,那应该读几声呢?”学生先是一愣, 然后就小声浅读,接着又相互议论开了,有的学生便查起了字典,讨论中, 这个多音字就被学生掌握了。

设疑,是为引起学生的注意而有意设置问题、促其深思。设疑比激疑更高一个层次。所设疑难问题,一般都是凝结了课文的重、难点知识。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第三部分,可设疑:“邱少云被烈火燃烧了半个多钟头, 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是他感觉不到痛苦吗?他为什么能坚持到最后一息?”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全班学生了解邱少云在烈火中之所以纹丝不动的伟大精神,从邱少云在烈火中的表现想象出他当时的内心活动。

释疑,是在质疑、激疑、设疑之后,学生还尚未理解的情况下,加以适当地、直接地解释。

解释疑难,一要准,二要挑,三要巧。准是指提出的问题要紧扣课文中心思想;挑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挑动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深思,在学生产生求知欲后,再指导学生自己钻研、自己获取知识;巧是指激疑、设疑要巧妙,在学生求知欲最佳的时机,把知识巧妙地教给学生。

  1. 教给方法。就是把学习的好方法交给学生。教学习方法,要结合

课文具体内容。如教学生认写生字时,教会学生从读音、辨形、知意、组词、造句五步学起的“一条龙识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时,先理清作者的组文思路,再按作者的组文思路和内在联系给文章划分段落,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时,先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把两者用“通过⋯⋯反映⋯⋯”这一类关联词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逐步指导学生“释词方法”和“概括段意方法”等。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产生兴趣和自信感,也会自觉地学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养成自学的习惯,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