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主题的两个辅助手段

  1.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查阅作者的序、跋等有关资料。我们通常所说的时代背景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个是作者的写作背景。柳宗元的《江雪》告诉读者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沉寂,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诗人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作品来?原来此诗写于诗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失败贬为永州司马之时,由于政治失意,官场腐败,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导致他产生不屈和孤寂的心境。这首诗正是诗人憎恶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中唐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不了解这些时代背景, 就很难概括《江雪》的主题来。

有些作家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如某个时代的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作家没有创作自由,他们便不得不在他的作品中声东击西,把真正的创作本意隐藏在题材的深层。如果我们对这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无知,分析中心思想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了。如《种子的力》,这篇课文从“种子的力是世界上最大的力”读起,告诉人们,种子的力就是生命力。只要有生命,这种力

就要显现,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也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能阻挡它。如果认为这就是中心思想,那就辜负了作者夏衍的一片苦心了。《种子的力》写于抗日战争的 1940 年,当时正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的救亡号召时刻,夏衍同志言近旨远,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这才是这篇杂文的真正主题。

  1. 参考作品的标题和篇末的警语。从标题入手是剖析课文中心思想的有效方法。标题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如同眼睛与心灵的关系,我们透过标题这“窗扉”就易于了解中心思想这灵魂。

作者常把精彩的警语放在文章的末尾,把中心思想加以点明或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我们认真审视篇章结尾,也常能顺利地找到主题。如《登山》这篇课文的结尾是列宁回答巴果茨基为什么要走危险小路的原因: “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不难看出,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便是这篇作品中心思想的精确概括。

《骆驼和羊》《刘胡兰》《落花生》等都属篇末点题一类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