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经济学谈到暂学,也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最早出版于 1954 年。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就是针对这本书的未定稿而发表的意见。因此,这本书的主要骨架早就根据斯大林的意见定下来了。毛泽东对这本书很不满意,但并未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书中有许多观点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不管有多少问题,搞出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人功劳。

毛泽东认为这本书的最大缺点,是缺少辩证法。他说:作者们没有辩证法,没有哲学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他还具体分析了这本书缺少辩证法的表现,认为它不从分析矛盾出发,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是最大的缺点。“当作一门科学,应当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科学”。毛泽东的这些意见不仅是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评,对于理论研究工作也有普遍的方法论意毛泽东作为哲学家,在读这本教科书时既然从哲学角度加以种种评论,自然也谈及了不少哲学问题。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里继续得到了发挥。他指出: 在社会主义时代,矛盾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于这一观点,他提出: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下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是鉴于苏联这本教科书的弊病提出的。这个看法是否完全正确可以研究,但它的提出不仅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也把对基本矛盾问题本身的认识深化了。

**(二)关于认识过程论。**毛泽东在《实践论》等哲学著作中阐述过认识的过程问题。在读《政治经济学》的谈后中,他比较多地谈及了这个问题, 他倡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原本是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同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以为找到了这条道路,但是,随着“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的缺点错误的暴露,他感到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并非易事。纠正“大跃进” 和公社化中的错误,使他对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有较深的感受。因此,在这里,他从谈建国以来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体会的角度,就认识过程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他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根据对必然的认识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这个必然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圣人,到了社会主义计会,也还是没有什么“先知先觉”。拿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说,开始我们也不懂得搞社会主义,以后在实践中逐步有了认识,认识了一些,也不能说认识够了。他还特别强调.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多次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进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乎规律。只看见胜利,没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是不行的。”他随后写的《十年总结》和 1962 年在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论述, 就是这些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三)关于部分质变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中的一个重

要思想。虽然这个思想不是毛泽东最先从理论上提出来的①,但是,最早把这个思想运用于革命实践的,却是毛泽东。他早在井冈山创立革命根据地,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实际上已经运用了这个思想。以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更是自觉地运用这个思想来指导实际工作。正因为这样,在 1958 年初制定《工作方法六十条》

(草案时.他便把“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许多部分的质变”的思想,作为工作方法提出来。这是他对长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这次读《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毛洋东从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关系方面,说明了这个思想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普遍性原理。他指出: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统一。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不能说量变的时候没有质变;质变是通过量变完成的,不能说质变中没有量变,质变是飞跃。

在这个时候,旧的质变中断了,让位于新的量变。在新的量变中,又有新的部分质变。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思想,毛泽东举了好多例子加以论证。在自然界方面, 他举蚕为例,认为从蚕子到蚕、到蛹、到飞蛾的过程可看作四个阶段,它的变化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都不只是量变,而且有质的变化,有部分质变。拿人本身来说,毛泽东认为人从生到死,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样不同的阶段,在死之前,既是量变的过程,也是部分质变的过程。这几个明显的生长阶段,就是部分质变。人死是最后的质变,这个质变就是通过以往的不断量变,通过量变中的逐步的部分质变完成的。毛泽东还举合作化为例,认为从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这佯一些不同阶段的部分质变完成的。

毛泽东分析这些例子后指出:在一个长过程中,在进入最后的质变以前, 一定会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许多的部分质变。在社会领域,还有个主观能动性问题。如果在工作中不促进大量的量变,不促进许多的部分质变,最后的质变就不会很快来到。

① 30 年代初。苏联的西洛可夫、受森堡等人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最早提 出了“过程内部或质量内部的飞跃”的思想。他们在论述质量转化法则时指出:“我们不 仅要考察一种过程到他种过程的飞跃一种质量他种质量的飞跃, 并且还要考 察过程内部或质量内部的飞跃。在资本主义以及苏维埃经济中,由一发展阶段到他发 展阶段的转变,是一个飞跃。这因为它在质的方面转变到新阶段。”还指出:“这种飞跃 是与一种质量到他种质量的飞跃有区别的,因为它是在当作全体看的过程之一定规律 性的范围内所发生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客观现实的一切过程之发展中所固有的”。毛 泽东在 1936 年 11 月到 1936 年 4 月读这本书的中译本第三版时,在这些地方作了批 注,指出:“不但过程而且阶段凡有质的变化就是飞跃”。“一切客观过程都如此”,“这一 认识却要紧”。李达在 1937 年 5 月出版的《社会学大纲》中, 论述了“部分的质的飞跃”的 思想。他说:“一定的质所包含的个个侧面,由于量的变化,通过其许多属性,形成许多 局部的非连续性的变化(即部分的飞跃)。”他举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变化 为例,指出:“这两个阶段以及这两阶段之间的推移,都包含着许多部分的侧面的飞跃 的变化”’,都可以说是全体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部分的质的飞跃。这些部分的飞跃,成 为有机的联系而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准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总飞跃。”毛泽东读 李达这本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些思想,在有关的地方划了杠杆、圈圈,但无批注文字。 艾思奇在 1939 年编的《哲学选选辑》的附录《研究提纲》中,明确地使用了“部分的质变” 概念。他写道:“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质变,和一过程内部的质变,其飞跃的形式也不 同.前者是过程全体的质变,后者是部分的质变。”毛泽东当年读过这本书,但在书中的 这些地方, 既没划杠杠,也无批注。

毛泽东对部分质变论的这些阐述,比起 30 年代的苏联学者和中国学者的论述来深刻多了。他不仅从对立统一关系上揭示了事物部分质变的内在原因,而巨从认识论、方法论上来说明这个思想,赋予了它巨大的实践意义。也正因为毛泽东在这里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个在哲学界沉寂了 20 多年的问题,自此以后获得了新生。60 年代以来,我国的哲学家们广泛地承认了这个思想,许多哲学教科书都以专节论述这个思想①,这是毛泽东对这个理论的重大贡献。

① 前几年虽有个别文章量这个思想提出了异议,但哲学界不少同志仍然认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