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现代社会革市经验的哲学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过异常卓越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中国这个世界级的文明大国落后了。自 1848 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的入侵瓜分下,中国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国家、启蒙民众、振兴华夏,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求索富国强兵之道,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可歌可泣的革命运动,但却一个一个地失败了。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开始用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国家的命运,探求新的革命道路。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主要是根据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和工人运动的革命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虽然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给落后国家人民的革命运动指明了远大的方向,但是它毕竟没有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极其微弱的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斗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述。就中国而言,又不是一般的落后国家,而是一个具有 2000 多年封建专制历史、自然地理幅员广大、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民人口众多、农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的落后国家。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相勾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交织,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革命的力量没有取得民主手段进行革命斗争的任何可能。在这样一个社会条件极其特殊,革命过程极其复杂的国家里如何进行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是世界现代革命运动史上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也是 20 世纪时代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新课题。列宁对东方各民族的共产党组织谈到这个情况时曾说:“你们面临着一个全世界共产主义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的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同时它又是特别崇高的任务”。“这些任务的解决,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找不到”,只能由你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个任务”①。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任务正是这样。

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成立的年轻的党。它成立之后不久即投入了蓬勃发展的有全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斗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但是,由于它处在幼稚时期,既无理论上的充分准备,又缺乏实践斗争经验,不仅对于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问题缺乏正确认识,而且对于革命斗争中敌我友诸方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扑朔迷离的变化态势缺乏正确的策略和应变能力。因而,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尽管在一个时期或局部范围内取得过若干胜利,但在全局上却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把革命力量引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省际交界地区,创立了一个又一个农村革命

① 《列宁选集》第 4 卷第 104—105 页。

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在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实际,逐渐地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明晰的正确的认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的革命道路思想,解决了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等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后,又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动和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地位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 发展了统一战线的思想。这样,在处于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 30 年代的中后期,经历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两次胜利、两次失败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包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①这样的重要思想,已经有了基本认识。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是要从哲学上进一步对于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指导日后的中国革命特别是正在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毛泽东回顾当时的情况说:“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②。“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③斯诺对毛泽东写作“两论”的情况进行过采访,他写道:“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几个星期里,毛在延安有一段暂时的空闲时间,军队开赴前线了,毛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准备在(延安)抗大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这批青年学生经过三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需要为他们写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在党的坚持下,毛写了《矛盾论》和《实践论》,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④

我们说“两论”是对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这不仅是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意义上而言,而且就“两论”的内容本身来看也是如此。

第一,“两论”的主题是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两个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如上所述,旧中国社会矛盾深重,内部矛盾与外部予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尖锐性、曲折性为世界罕见。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这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只是在经过不断地挫折和失败之后才逐渐被认识。这个认识过程,说到底,就是如何运用马列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过程,即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产生了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样,矛盾问题、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两论”的主题。《矛盾论》可以说是当年中国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理论形态。它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为主线有层次地展开论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的基本经验。《实践论》则是从认识论的视角来阐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解决认识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阐述的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 317 页。

② 《毛译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825 页。

③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④ 《斯诺在中国》第 283—284 页。

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运动在认识论上的升华。

第二,“两论”的分析对象,主要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两论”不是纯粹的思辨哲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在论述哲学原理、原则时基本上是以中国革命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的历史经验为分析对象的。这不仅在为写作“两论”进行理论准备的有关读书批注中十分突出, 而且可以说贯穿在“两论”特别是《矛盾论》的通篇之中。拿《矛盾论》来说,它以中国革命各个阶段的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的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为例证,来研究事物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强调不仅从其联结上,而且从其总体上分析各个阶段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强调必须时具体矛盾作具体分析,反对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样,“两论”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三,“两论”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新思想,也主要是概括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的结果。《实践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获得”,提出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思想, 包含了对中国革命经历长期的艰难曲折而获得正确认识的过程的哲学概括; 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的思想,既是对在此以前的有关哲学思想表述的进一步的逻辑发展,更重要的,可以说是对中国革命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比较,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过程的哲学抽象。《矛盾论》提出“矛盾的普遍性”这一科学概念,既是对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和人类认识运动的最普遍法则的通俗化,也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异常复杂的矛盾运动,并使之成为东方世界的各种矛盾的焦点这一现实土壤;对矛盾特殊性的五个层次的精辟分析,既是对有关哲学论述的系统化,但主要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矛盾运动的种种特殊表现的哲学概括;关于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互相转化的思想,不仅是使矛盾的互相转化的思想在逻辑上贯彻到底,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地位的转化在哲学上的反映。“两论”再一次证明,哲学思想的发展不单纯是哲学概念的演绎和推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其逻辑发展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