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注重社会实际调查,对他创造性

地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台具有决定意义

1913 年下半年,20 岁的毛泽东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转向推崇王夫之、顾炎武等主张“践履笃计”的“实学”,注重“求实”精神, 萌生了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向社会学习的思想,1917 年暑假,他邀同学“游学”,步行千里,考察长沙周围五县的历史地理,了解社会风情民俗,调查农民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的生活状况。这是他生平的第一次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使他对社会实际问题和国家实际状况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次年,他在师范毕业后,不仅积极关注和思考许多社会政治问题, 而且当许多同辈青年出国留洋时,他谢绝了许多人的再三劝说,执拗地要留在国内,尽管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友旅欧勤工俭学。其实,他当时也并非不想“出洋”。但是,他觉得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了解清楚,作为中国人, 要在现今的世界上尽点力,不可不对中国这个地盘的情形,“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①。他这样考虑问题的思路是他的一个显著优点。

毛泽东要对这个生于斯、养于斯的中国地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思想, 对他以后的成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实际的革命斗争以后,即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调查研究。从 1921 年手党到 1934 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的 13 年间,在先后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军事运动的时候,他几乎每年都抽时间或到工人群众、或到农民群众、或到红军战士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他考察过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几十个县的农村。他的调查对象除工人、农民外,还包括社会其他各色各样人物。他写的调查报告等材料仅保存下来的就有 10 多篇,达

20 多万字,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间,还没有另一个人像毛泽东进行了时间这样长久、次数这样频繁、规模这样宏大、内容这样广泛的社会调查。

调查研究,是理论与实际相通的桥梁,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毛泽东非常注重对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特殊品格,加上上述其他特质,决定了从主观条件方面说,主要由他创立毛泽东思想决不是偶然的。

(原载《党史天地》1993 年第 11—12 期,收入本书时修订了文内标题)

① 见毛泽东 1920 年 3 月 14 日给周世钊的信,《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 1 集 第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