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

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开发最早的领域之一。经过数十年研究,一方面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另方面认识的进展不显著,从思路说,多为平面式的研究, 缺乏立体思维,在长时期内,论著多为介绍性、宣传性读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领域之一。

1 、考察了似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是毛泽东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分析中国国情的一个理论创造。过去以为在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最终彻底解决是在抗日战争中期。与此相适应,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特别是 1939 年到 l941 年毛泽东领导全党打退国民党发动的两次反共高潮时的许多论述,异常地丰富和充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例如,将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各自进一步区分为左、中、右三派,制定了相应的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明确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实行“三三制”原则,不断扩大争取中间势力工作中的争取对象; 形成了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一整套策略,强调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反共的两面政策,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把斗争的基点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等等。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获得巨大发展的特殊岁月。自此以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渐趋成熟,并基本定型。

2、初步地建构了以研究武装斗争理论为基础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学科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起步虽然较早,但是体系的建构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基本明确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定义,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强调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创造,而且凝聚了全党全军和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的集体智慧,并对老一辈革命家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不少关于老一辈革命家军事思想理论的著作。第三,基本统一了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认识,即: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前是奠基时期,从遵义会议到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是科学体系形成和确定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第四,比较深刻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即:包括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的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理论等五大部分。对这几个部分的思想理论的研究构成了这些年毛泽东军

事思想研究的主体。第五,初步地总结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主要特征, 如东方大国的特殊历史条件,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 长期、复杂、广泛的战争实践等等。这些年的研究也使毛泽东军事思想渐渐形成为较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3、基本理清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发展脉络。这个思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也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且著述很多。其重大进展在于,第一,既深入研究了毛泽东的杰出理论贡献,又开创性地研究了党的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对这条道路的探索,因而正确他说明了这条道路的开辟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同“农村包围城市”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指政权形式,后者是讲道路方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无疑须经过工农武装割据的形式。但是认识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不等于就认识了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的核心是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六大以后的党中央虽然有了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但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因此两者不能混同。第三,考察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井冈山时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赣南、闽西时期基本产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这以后他在实践上始终坚持这个思想;到了抗战时期,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标志着革命道路思想在理论上的成熟。

4、深入地研究了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艰苦认识过程。任何一种革命理论的创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终形成尤其如此。这些年的研究,一是突出了把毛泽东的认识放在中国共产党整体认识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有的研究指出,无论是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分析,还是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的认识,毛泽东都下一定是最早提出问题的人。姑且不论党的其他领导人,就是陈独秀,在党创立之初也对中国革命的某些问题发表过有价值的见解。但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形成比较全面、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正确解决了的,当属毛泽东。比如:关于农民问题,他不是最早从事研究的,但在大革命后期,通过分析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他得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结论;通过对各阶层农民进行分析,他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以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为基础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并从推翻反动政权、建立革命政权的重要性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对农民的领导权的思想。二是突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认识过程才形成科学理论体系。不少学者认为,中国革命实践所以会“左”右曲折,与理论认识上发生的曲折密切相关, 如在革命转变问题上,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是党中央经历 8 年“左”倾错误的理论根源之一;在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天然鸿沟”的“二次革命论”,则是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根源之一。毛泽东正是总结了这两方面的历史教训,才在 1935 年 12 月的瓦窑堡会议上开始较为全面地提出关于革命转变理论的正确思想。有的研究者还对毛泽东的革命转变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了具体考察,指出仅从 30 年代后期始建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体系到 40 年代后期最终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就整整花了

10 年时间,可见理论时认识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

5、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价值。研究者们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两个部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不仅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描绘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长时期以来,学术界对前者研究较多,对后者研究较少。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倡导“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概念,并多角度地对其展开了研究,有的论著强调,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两个革命阶段的中介,解决了实现革命转变的具体途径,在理论上把革命转变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作了重要补充,在实践中为世界上众多的像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实行革命转变,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模式。有的研究者还对毛泽东和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刘少奇的一些思想既源于毛泽东又不完全同于毛泽东,有的思想比毛泽东深刻,有的则不如毛泽东正确。有的研究指出,就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来说,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它的理论光辉,另方面也要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也存在一些罅漏,如关于两个革命阶段转变在时间衔接上的模糊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性,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等,有的研究还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比较,批评了那种认为与其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如倒退回去搞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错误倾向,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已经成为历史,尽管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有某种“血缘关系”,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是向前看,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完善它、发展它,而不是把它绝对化、偶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