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思想史研究的重大进展

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纵向研究,考察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在这 13 年的毛泽东研究中占有显著地位,目前已基本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毛泽东思想史研究的重大进展主要有:

1、澄清了“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在《历史决议》发表后, 研究界对这个问题说法颇多。《历史决议注释本》(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设有一条注释,还有其他文章,专门对此进行了考察,指出尽管有的同志较早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或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但是作为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被确认下来还是在1945 年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之中。这两个文献充分吸收了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们的意见。因此,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正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形成一样,不只是出于个别同志的创造,更应当视为党的集体智慧的成果。

2、拓展了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认识。长期以来,“一源论”居于主导地位,即只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唯一理论渊源。随着从文化学视角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两源论”, 即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撞击融合而形成的。其论据是,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往往是立足于中国文化传统来阐释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文化形态上看是一个重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中西文化合流的一种特殊形态。这种“两源论”虽然拓宽了对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的认识,但是没有对“两源”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具体分析,这显然是一大罅漏。为弥补此缺隙,近年又有论者提出“有主次的两源论”,即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尽管研究者们对此还没有完全认同,但这无疑有助于推进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的学者还认为,从文化视角来研究毛泽东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拓了新的传播领域,实现了其从西方形态到中国形态的转化;另方面从中国文化发展史而言,结束了中国文化以自我为中心运动的历史,找到了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途径。毛泽东思想便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文化精神旗帜。

3、多层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论断,许多著述翔实地考察了党的领导人们——既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邓小平、陈云等,也包括早期的李大刽、邓中夏、蔡和森、翟秋白等——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成果,为毛泽东总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了许多准备;他们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在某些方面提出的卓越见解,被毛泽东吸取或概括在他的著作之中,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有机内容;他们参与毛泽东的一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毛泽东的有些著作就是党的领导人们共同讨论写成的;他们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这些方面或那些方面的经验所做的系统的总结,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论著中的许多观点, 或者对毛泽东的观点作了精辟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的观点说明了新的问题,或者与毛泽东的某些观点交相辉映。这样的总结丰富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改变了长期固有的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单一性、封闭性的旧识,使人们可以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组成或发展诸多方面来了解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科学思想体系。

4.深刻地分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内容。研究界对《历史决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一全新的概括充满了研究兴趣,特别是对“实事求是”基本点的研究, 10 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经过多方面探讨,研究者们或运用档案文献进行历史考察,或从哲学、政治、党的建设等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基本上说清了为什么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基本点,并且一致认同毛泽东在 1930 年 5 月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初步地提出了这三个基本点的雏形。

就三个基本点本身来说,一是考察了实事求是既是思想路线,又是思想方法,还是思想作风的多层含义,基本讲清了实事求是与思想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从认识论上说,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过程,实事求是也是一个过程,既不能一次完成,其认识也不应当是静态的、凝固的;思想解放无非强调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对客观实际进行动态认识,它要求摒弃陈旧的固定观念,正是为实事求是,而不是偏离实事求是。这就改变了一个时期中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思维定势。二是提出了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相统一的思想,论证了实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同一个工作过程,还是同一个认识过程。这就不仅从根本上说明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意义,也强调了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三是论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正确道路,因而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必然结论的思想。在研究过程中,不少学者探讨了“独立自主”思想的多层涵义, 既有“根本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说,也有“二重涵义”、“三重涵义” 甚至“四重涵义”说①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有助于完整地把握其科学内

① “根本意义”说,即是上述的“必然结论”说。“方法沦意义”说,强调其立 场、观点、方法的意义, 认为它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一,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二重涵义”说,即是强调在国内革命和建设中独立自主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 路,在国际交往中,既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也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权力。“三重涵义” 说,即是强调在国内统一战线关系上的独立自主,在国际、党际关系上的独立自主和 在经济建设中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四重涵义”说是“根本意义”说 加上“三重涵

涵。

5、基本理出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脉络,初步地建构起了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体系框架。毛泽东思想史作为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出版的几本毛泽东思想史专著及相关论文,对于毛泽东思想的概念特征、基本原理、组成部分、体系构成,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间、发展标志、历史分期、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等基础性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近年出版的专著已由 50 年代中期的将毛泽东著作串讲勾连起来的“思想发展史” 转变到了具有异常丰富内容的思想史著作。有的专著能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分析每个阶段思想形成的具体历史条件,思想发展的具体内容,同时期各领导人思想发展的相互影响,以及有关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具体贡献和各个阶段之间思想发展的逻辑联系等。进行这样阐述的毛泽东思想史专著在著作的档次上提高了一大步。尽管研究者们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标志以及历史分期等具体问题上还有意见分歧,但这正可构成深化研究的一个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