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译东与中国农民的天然关系,有利于他准确地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

毛泽东家祖辈务农,父亲精明能干,发迹为亦农亦商的富农。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度过的。他从小参加农田劳动,主要农活样样都会,13 岁时就几乎被当一个整劳力干活,是个农家好小子。他在家乡农村生活了 17 年,了解农民疾苦,熟悉农村社会,并开始思考农民问题。他看了《三国》、《水价》,能提出书中怎么没有写农民这样的疑问。两年后他才想通:原来文官武将不必作田,是农民养活了这些达官贵人。湖南农村同其他地方一样,农民生活困苦,不断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在毛泽东家乡附近,就先后爆发过湘潭和湘乡农民的造反。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的 1910

年,即毛泽东 17 岁那年,因旱灾引起的长沙饥民暴动还波及到了韶山。这次暴动虽被镇压下去了,但使他深受震动。在母亲善良慈爱的品德的熏陶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下,毛泽东自幼就同情贫弱。这件事更驱使他后来做事要站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一边,为广大农民谋利益。

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军事将领中不乏农民出身者,在政治家和理论家中或生长在农村,或从事过农民运动者亦有之。但在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中, 像毛泽东这样的经历者几乎没有。这个身世对他日后研究中国问题,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极大影响。因为中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解决农民问题。诚如他后来所指出的:所谓人民大众,最主要的部分是农民。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基本上主要的就是农民战争。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 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①中国革命说到底是解放农民。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谓是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宣传农民、解放农民的理论。毛泽东作为农家子弟在家乡生活 17 年的这一特殊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有最真切的直感,这为他实现理论认识的飞跃打下了深厚基础。

① 毛译东 1945 年 4 月 24 日在党的七大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