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思想解放与民主政治是相辅相成的,不坚持解放思想,就不 能很好地建设民主政治。

我国是一个民主意识十分薄弱的国家。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 既成为一种社会心态,也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革命战争时期,一方面是追求民主而流血牺牲,另一方面民主权利又不能不受到客观环境和革命需要的限制。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相对于旧社会来说,显示了人民群众享受民主的巨大优越性,尽管政治民主体制还很不完善。这正是在 1956 年能够形成思想解放大潮的历史环境。没有民主政治的土壤,是不可能有思想解放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思想解放反过来又能推动民主政治的建设。例如,在 1956 年,我们党的领导人思想比较解放,对于扩大民主,建设民主政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就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思想。当时周恩来认为,我国目前虽然不能普遍实行直接的、秘密的选举,但是可以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形式。他说:“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①。刘少奇考虑了不搞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问题,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说:“华盛顿作过总统,他也是劳苦功高吧,比我们在座的同志怎么样?他当了八年总统,又退为平民。这样的办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退为平民?”②毛泽东在 1957 年

4 月 30 日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表示到二届人大一定辞去国家主席时也说:瑞士有七人委员会,总统是轮流当的,我们几年轮一次总可以,逐步采取脱身政策。他甚至考虑在将来的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国家主席。

后来由于形势急转直下,这些思想大都没有付诸实施。但是它正说明了民主政治与思想解放是互相依赖、互为前提的。回顾历史,瞭望今后,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第三,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坚持改革开放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属于思想路线的范畴。解放思想,端正了思想路线干什么?在

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改变贫穷、落后,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经验证明,在我们国家, 要使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一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思想解放,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科学地坚持。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同样也离不开思想解放。思想不解放,搞改革、搞开放,是根本不可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1956 年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具有的改革、开放的特点,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例如,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中央向地方分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

① 《周恩来选集》下卷第 208 页。

② 1956 年 11 月 10 日在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有制、生产和流通领域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政策(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等等,都与当时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特别是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管理体制,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所做的重大突破,是那时思想解放的一个巨大收获。

历史前进了 30 多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包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都深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 1956 至 1957 年春天的思想解放大潮的历史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归纳为一点,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但必将越走越宽广。

(原载《新长征》1989 年第 1 期,收入本书时有个别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