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矛盾分析方法是否为线性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论问题越来越具有重要地位。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科学方法渐渐地被移植到哲学上来,成为思维辩证法研究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志对其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企图用系统论等取代矛盾论,有的贬损毛泽东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线性的思维方法。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毛泽东从来就反对直线性思维,提倡非线性、立体性、球面性思维。例如《矛盾论》,通篇贯穿了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特别是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具体分析,堪称这种思维方法的杰作。可以毫不夸张他说,《矛盾论》是一部完整的高层次的系统论。说《矛盾论》过时了, 企图用系统论取代矛盾论,这本身就不是非线性思维,而是十足的直线性思维。就毛泽东说,在《矛盾论》之后,他多次强调了非线性、立体性、球面性思维方法。1938 年 3 月,他在抗大的一次讲话中批评直线性的、平面性的认识方法,说,有人来到延安,看见山依旧是山,没有高楼大厦就批评这里没有建设。这是平面的看问题。这种看法只不过是一架照像机。他没有看见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也没有看见军事的建设。对一 切问题都要历史地联系起来看,不能孤立地看表面现象。1938 年 12 月,他在一次讲话中展开他讲到曲线思维,指出:中国的河流都是朝东流的,然而也都是弯曲的,决没有一条直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曲路,而不是走直线;不管大事小事, 总是采取曲线的。这个问题也就是走“之”字路,还是走“一”字路?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走“之”字路,而不是走“一”字路的。这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发展的原则,叫做走“之”字路原则。毛泽东虽然讲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但作为对客观规律正确反映的思想方法,也是非线性的曲线式的“之”字路原则。这里实际上揭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 1942 年 3 月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提出“古今中外法”,要求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这是对立体思维的形象比喻。建国以后,在党的八大期间,他继续强调了立体性思维。他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说:

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时期,“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后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用阶级观点看农村,才知道“原来农村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富的、有贫的,也有最贫的。有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之分”①。1957 年 11 月,毛泽东接见外国代表团谈话,进一步谈到了球面思维问题。他说:革命的发展总是经过迂回道路,逐步上升,而不是直线的发展。把革命看成直线是形而上学。把革命看成曲线与直线的统一是辩证法。譬如划一个圆圈,它并不是直线,而是弧形的,但是把圆圈切开来,每一部分都是直的。两点之间只有一条最直的线,这是几何学上的原理。这一原理是对平面说的,而不是对球面说的。球面则不同,在球面上可以有许多线都是直的。地球上的经线不是都相等么?我们必须懂得平面,同时也必须懂得球面,要懂得平面与球面的统一。这里虽然讲的是客观事物的球面问题, 但它也说明了毛泽东认识问题的方法是球面思维而不是平面思维。列举上面数例,足以说明毛泽东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思维方法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贬损的那样直线化、简单化、僵硬化。在他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时,他的思想方法与现代自然科学所提倡的科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