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建设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友屡关系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会有若干阶段,各个阶段的情形是很不一样的,“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①。这可以用来认识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另一层关系——发展。这种发展关系不是一般的渐进式的不显著的量变,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会经历若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阶段性飞跃。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说来,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实际,制定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是能够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和不断认识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需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需要这个结合,以后还需要这个结合。随着形势、任务和认识的变化发展,这种结合的科学成果也必然发展。历史过程变化发展的阶段性反映在思想观点上,就不能不产生理论发展的阶段性。作为思想理论的发展阶段,如果说毛泽东思想“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那末,同样可以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用十四大的说法,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两者虽然都是马克思主义,还姓“马”,但是这两个时期理论形态的变化,却呈现出阶段性的质的飞跃。

这种阶段性的飞跃,亦可以从四个主要方面来认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卓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体系是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革命展开的。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继续发展中认识到了党的工作着重要点要实现由革命到建设的战略转移,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些如前所述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没能一以贯之地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并在相当长时间越来越严重地走入了歧途。只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才真正实现了这个战略转移,并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逐步地形成、充实和建立起十四大所论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完全改变了一些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革命的成套理论,没有领导建设的成套理论的看法。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的、但还不清晰、没有展开的认识, 到较为完整、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

例如,毛泽东在 1959 年底到 1960 年初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① 《毛泽东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289 页。

在从哲学上提出部分质变观点用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时,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思想在某仲意义上可以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再如关于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在 1956 年冬到 1957 年春都有很多精彩的议论。

毛泽东在 1956 年 12 月关于只要社会有需要,资本家拿出定息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在消灭资本主义之后,又搞资本主义的谈话,尽管主要是对个别特殊问题的认识,还没当作一个普遍性问题来思索, 但也表明了当时思想的开放性和政策观念的灵活性。可是,这个思想在毛泽东那里像流星似的闪亮了一下,转瞬即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时,把毛泽东曾经闪现过的上述思想作为一个重要政策来规定,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份” 等新概念。这是理论认识的一个很大的飞跃。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被看作天经地义;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区别姓“社”姓“资”的一个重要特征。毛泽东思想关于经济建设的某些理论也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机制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期曾经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泽东等领导人虽然从五十年代中期起也想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良,使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并没有想到要从根本上去否定计划经济。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之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谈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并从一个重要方面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新的阶段。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整体认识的巨大的飞跃。

前面三点是就具体内容进行的分析,这是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作总体比较。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概括,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一些广为宣传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越来越从我们生活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中离去。如人们经常议论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目标已由近变远了,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讲得较多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任务已从历史的日程表上不断后移;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由短变长了(因为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其成熟阶段会有多长现在更无法预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由不承认商品经济到只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中承认商品交换,再到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的和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由完全不承认市场经济到只承认市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辅助调节手段,再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由强调公有制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只承认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到承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存在并共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由只承认按劳分配原则,到承认在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条件下其他分配方式可以作为补充而存在,包括允许一定量的剥削,如此等等。

怎样认识这些观念的变化呢?这些观念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不是任何人一定要人为地、主观地强加于现实社会的,而是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自身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是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先辈始料未及的。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面对活生生的现实,并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些观念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政策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一种后退(即所谓“由高到低”、“由纯变杂”等),而实质上却是真正的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调整政策,去掉了许多不符合现阶段实际的虚幻成分,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国家深深地扎下了根子。从生产力标准是衡量路线和政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来看,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总体上更加坚实和雄厚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发展,同时又没有、也不可能完结对于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开放型的思想体系一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在中国,这个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共产党人说来,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

(原载 1993 年 12 月 26 日《文汇报》,收入本书时加了文内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