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罅漏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为世界上众多的像中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实行革命转变,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模式。但是,由于这个理论还未充分展开加以论证,全面实践的时间比较短促,许多经验还未来得及进行总结,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对中国数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进行比较,重新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进行再认识,一方面,更加领略到了它那耀眼的理论光辉和强大的生命力;另方面也感觉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理论还存在一些罅漏。现把个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提出来,同读者讨论。

第一,关于两个革命阶段转变时间的衔按的模糊性。《新民主主义论》 说: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完结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因而也意味着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束是明确的。但是,是立即开始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这个理论提出之时直到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对此都没明确。就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政策而言,似乎要建设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就没收官僚资本而言, 似乎已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但这也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它是“一身兼二任”, 也是“毕其功于一役”。对待两部分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和没收官僚资本所具有的二重性,使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起点的认识比较模糊,可以有两忡理解,这就导致了建国后党内最初认识分歧的由来。

**第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二元论。**在七 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与主要矛盾的分析是不一致的,即把开展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事业视为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同时又认为同内的基本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就出现了理论上的脱节或矛盾——主要矛盾下决定主要任务,反之亦然。这种理论上的二元化,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特点,也反映了毛泽东努力突破传统观念但又没能完全摆脱的矛盾认识,从中国经济的异常落后状况而亨,新民主主义社会应当把进行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这实际上是承认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从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而言,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不认为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种认识又与对于革命转变起点的不明确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认为“立即转变”,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疑应当成为主要矛盾;如果是建设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后再进行转变,那末这个矛盾就不应当视为主要矛盾,当时认识的模糊性,反映在对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认识上不能不表现为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不能长久的。毛泽东是彻底的一无论者,建国后不久即改变了这个认识。这种二元化状态成为后来毛泽东改变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一个认识原因。

**第三,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认识的不确定性。**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什么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没有明确涉及这个问题。但是在 1944 年 3 月的一次讲话中,他却明确地认为,现在我们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又是人民大众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但也不

是老资本主义的,是新资本主义①。这是他认识的一次偶然的偏离吗?不完全是。1945 年 5 月,在党的七大的结论的讲话中,他继续强调,蒋介石是半法西斯半封建的资本主义,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将来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到了 1948 年 9 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的认识又变了。无独有偶。民主党派负责人施存统也认为新民主主义是新资本主义。毛泽东转而批评这种看法,指出:外面有人说,我们的经济是“新资本主义”,我看这个名词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的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名字还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但到建国以后,毛泽东又批评“新民主主义秩序”是“资本主义民主秩序”,表明这个认识还在起作用。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认识的摇摆及至偏离正确方位,是导致毛泽东改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四,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短暂性。**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社 会理论,旨在作为一个革命阶段转变的中介环节和过渡形态是毫无疑问的。对于过渡的时间作过 15 年至 20 年甚至 30 年的估计,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这里,是专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吗?恐怕不能下此断语。如果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后,那就是说,这个历史阶段不应当是太短暂的。历史证明,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使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但这过渡性也应当是不太短暂的历史阶段,把过渡性理解为短暂性缺乏历史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没有指出其较长时期的过渡性特点,因而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同它的理论一样像闪亮的流星似的匆匆消逝。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上述罅漏,比起这个理论的巨大贡献来说无疑是次要的、第二位的,瑕不掩瑜。指出这个理论的罅漏不是要否定它,而是说研究者们不要把它绝对化。在中国,作为革命转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己成为历史。但是,作为革命转变理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却是毛泽东思想的珍贵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继续研究它、发展它。

(写于 1989 年春,原载《党的文献》1989 年第 5 期,收入本书时有个别文字改动)

① 毛泽东 1944 年 3 月 22 日关于边区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