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南方谈话中的社会主义新观念,是对毛译东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认识的新发展

前已指出,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在50 年代中期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在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成果。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新观念, 表面看来,似乎毛泽东同志没说过,甚或是与之对立的。其实,它们也是毛泽东同志曾经有过的思路和思想的发展。

**(一)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对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的深刻概括。这既是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复阐述过的思想,也是毛泽东同志相关的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①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状态的经典表述。小平同志所讲的改革,就是要解决这种矛盾。既然如此,那么怎样界定改革的性质呢?从总体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为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而是要解决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使实践中还很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完善起来。但是,从几十年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看,那些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不是只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影响,而是具有严重的影响。这种具体制度中的弊端使生产力的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使社会主义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不是愈来愈赶上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而是与它的差距越拉越大,并且到了如果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就有被葬送的危险。因此,小平同志讲的改革就不只是一般细微的、枝节的属于量的变化性质的调整,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经济政治体制,建立起体现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因而也是一场革命。小平同志多次讲过:“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① 。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会不会发生革命?这是在“文革”中被搅乱了的一个问题。《历史决议》对此已作了澄清。所谓“改革也是革命”,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通常意义上的政治革命(“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只是一场内乱),而是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解放意义的革命性变革。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 50 年代中期谈过不少。1956 年 11 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过这样的意思:现在我们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过一个时期,这二者之间也还是相适应的。但是过了二百年或者若干年后,生产力同生产关系总有一天会发生对抗性的矛盾(尽管与阶级社会的对抗性矛盾不是一类),也需要采取革命的办法来解决。我们的社会会有许多阶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 768 页。

① 1985 年 3 月 21 日、28 日新华社讯。

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性质的矛盾,会有对抗性的矛盾,会有多次革命。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也讲过类似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但是还有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会有很多的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毛泽东同志的上述说法虽属即兴发挥,有些观点和提法可能不一定准确,但是他的这个思路是开放性的,能给我们以启迪。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革命的观点,与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思路是吻合的。

**(二)关于计划与市场。**这是凡十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三步曲”式的发展。第一步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由不承认到承认。这是在 1958 年 11 月郑州会议毛泽东同志

讲话后解决的。第二步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反对到赞同。这是在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才统一认识的。第三步,就是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讳莫如深到认同宣传。这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才真正实现的理论上的突破。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平同志的看法一直是明确的。早在 1979 年 11 月,他就说过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不同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专利。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相似, 但也有不同,即这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①。到 1990 年底又说:理论上要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自甘落后,连世界信息都不知道。在这里,小平同志是把“市场经济”与“市场调节”这两个术语通用的,事实上也是同一个意思。本来,其他领导同志讲话对此也没有严格区别,时讲“市场经济”,时讲“市场调节”。但自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上等号后,“市场经济’,就成了贬意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说法一律改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就是说,对于社会主义, “市场调节”是允许的,“市场经济”是不允许的。也许因为汉语言文字的组合特别丰富,两者硬是被分割开了。“市场调节”可以姓“社”,“市场经济”只准姓“资”。这次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才使“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得到了解放,也算平了反,正了名,不再专姓“资”了。毛主席过去常说,我们有的同志神经非常脆弱,由此可见一斑。

毛泽东同志无疑没有讲过市场经济问题,但他在 1958 年 11 月郑州会议上讲商品生产姓“资”姓“社”的一番话,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很有帮助,这里不妨重温一下。是年 11 月 6 日,他说:不发展商品交换,生活不可能富裕。要提倡每一个公社(公社这种组织虽已不复存在,但不影响这些思想的理论价值——引者注)生产商品,不要忌讳“商品” 这两个字。忌讳它干什么呢?它现在有作用嘛。11 月 10 日,他又说: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

① 邓小平 1979 年 11 月 26 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幅总编吉布尼的谈话。

东西,没有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商品的本质差别,没有懂得利用其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下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更要发展,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有人倾向不要商业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违背客观法则的。毛泽东还说:**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无非是伯资本主义。不要怕, 我看要大大发展。中国是商品生产最下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为什么怕,不能孤立看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联系, 就不是资本主义,就出社会主义。**在这个讲话中,他多次强调,不要怕, 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批评一些干部说,有的同志读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时是马克思主义者, 一遇到实际问题就要打折扣,这是一股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很可惜,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正确思路没能坚持。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他不断强调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对货币交换之类加以限制。这就走向了错误方面。当然,就是在毛泽东有这个好思路时,他也没有想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的思想还是在计划经济的天地里翱翔。这也是他不可能超越的历史局限。

在我国,对商品生产(包括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 似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究竟有多少区别?真的属于三个层次?对此,经济学家们可以去写专论研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三个概念的思路是相通的。我们只要将上述讲“商品生产”之处改为“市场经济”,毛泽东同志讲的思想不就是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的意思吗?两人的思想和思路是多么相似啊!当然,理论认识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它主要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时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 50 年代未对商品生产的认识到 90 年代初对市场

经济的认识,尽管两者思路相通,但却经历了 30 多年的时间!认识的飞跃, 理论的发展,同我们走过的实践道路一样,也是非常艰辛的。

毛泽东同志也谈到过计划问题。他在 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读苏联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恩格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成为可能”,这是对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自发性和自流性。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可以有这样的计划,也可以有那样的计划;可以有这些人的计划,也可以有那些人的计划。不能说这些计划都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实际上是,有些计划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合乎规律;有些计划不合乎规律,或者基本上不合乎规律。这段话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对 1958 年“大跃进”运动的“计划”状况的深刻反思。如果说“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国民经济按比例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属于特殊状况,那末,像毛泽东同志说的“计划不完全合乎规律”的情况则带有一般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既然存在“自发性和自流性”,目前在我们国家,这种“自发性和自流性”比 50 年代不知突出多少倍,因此,更不应当迷信“计划”。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否定苏联教科书上讲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证”的论述,但是他不把计划看得那么神圣,则是明显的。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重大突破。沿着毛泽东同志的以上正确思路走下来,小平同志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

**(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在 80 年代中期。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 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又是共产党人,又是长期实践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居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初听起来难以理解。实则确系如此。君不见,我们的一些教科书,一些大块文章,条分缕析他讲社会主义,往往离开了其真谛而不自觉。在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前,有多少人讲过这样的内容?在小平同志讲“贫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以前,有多少人讲过这样的意思?这不是对某一部分人的批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每个同志都应当深思这个问题。我们愧对老祖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徒子徒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完全念到“真经”啊!

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呢?1986 年 9 月,小平同志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曾明确说过:“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②关于发展生产,小平同志讲的很多。他多次指出:“不发展生产力, 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①关于共同富裕,小平同志也多次说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②。在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也是强调了这两点。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然,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 的概括,也不是不可以加上其他一些内容,但是对于我们中国现阶段来说, 由于前述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的异常尖锐性,这样的概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这里没有谈“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等,并不是说这些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了,也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实际上,有些原则已经包括在其中,如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做概括的优越性在于:它明白无误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奋斗目标,讲得不玄奥、不空泛,朴实易懂,对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其他一些原则,有的事实上已包括在小平同志的概括中,有的则是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而必须坚持的条件和手段,并不是目标本身。一个时期的某些宣传误导就在于,没有突出主要矛盾,过于强调一些手段和条件,而忽略了目标本身(对国家而言)。这就不能不影响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

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概括,是否“离经叛道”了呢?没有。这里仅举

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 115 页、52 页。

② 1986 年 9 月 14 日新华社讯。

① 《建设有中同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木)第 104 页。《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 年 2 月—7 月) 第 21 页。

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 109 页、99 页。

两例。一是列宁 1918 年 5 月在苏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他说:“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应该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①二是斯大林 1935

年 11 月在全苏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斯大林说:“有些人以为,社会主义可以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稍许拉平各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方法巩固起来。这是不对的。这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念。其实,社会主义只有在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只有在产品和各种消费品丰裕的基础上,只有在社会全体成员都过着富裕而有文化的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胜利。”“为了使社会主义达到这个目的,并把我们苏联社会变成最富裕的社会,就必须使我国有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②。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曲折正在于,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没能实现上述要求。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实际上是对列宁、斯大林的思想的理论抽象,以期切实汲取几十年的宝贵经验和沉重教训。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就不难了。这就是小平同志所说的,如打仗一样,“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有互相对立、互相斗争的一面,也有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一面,即存在“同一性”。长时期内我们讲“斗争性”较多, 讲“同一性”较少,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宜简单化。就思想方法言,确实有好些人不理解“同一性”,包括斯大林在内。毛泽东同志在 1957 年 1 月批评这种形而上学思想时说:“苏联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四版关于同一性的一条,就反映了斯大林的观点。辞典里说:‘像战争与和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生与死等等现象不能是同一的。因为它们是根本对立和互相排斥的’。这就是说,这些根本对立的现象,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同一性,它们只是互相排斥,不互相联结,不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这种提法是根本错误的。”①人们对这段话比较熟悉,在理论上似不存在异议。但是若联系实际工作来看,对这段话就不一定都完全理解了。如果把这里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改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我们一些同志的思路不正是像毛主席所批评的吗?当然,“同一性”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一性”也有许多复杂因素。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这是列宁讲得较早且较多的一个思想。)小平同志这段话的哲学根据不就是承认“同一性”吗?因此,也可以说,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活的运用。当前,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这样那样的一些看法,从哲学上说,除了有承认“斗争性”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承认“同一性”的问题。

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从政治上说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从哲学上说是承认“同一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同一性”,除了“吸

① 《列宁选集》第 3 卷第 571 页。

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 375—376 页。

① 《毛译东选集》第 5 卷第 347—348 页。

收和借鉴”这一层关系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层关系。在 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既讲过前一层关系,也讲过后一层关系,并且一度从政治上还讲得较为开放。例如前几年披露过多次的,1956 年 12 月毛泽东同志约民建、工商联负责人座谈时曾说:现在自由市场还有资本主义,有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了,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夫妻店。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开投资公司,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国家投资有困难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急于国有化:不利于生产。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再谈到“社会需要”, 还有其他条件,提出“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见,其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这种“同一性”是一种特殊的同一性。

对于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刘少奇同志讲得更多。他在 1956 年 6 月会见一个东欧国家代表团时曾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作过比较。他说:没有一种绝对好的制度,十全十美是没有的。只有一种比较好的制度, 对一个国家或某种情况来说比较合适的制度。历史上也是这样。奴隶制比氏族制度好,农奴制比奴隶制好,资本主义又比农奴制好,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是比资本主义制度好。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它的缺点,必须不断改正和完善,使它更适合于各民族经济和社会的情况,把任何一个制度绝对化是不妥当的。在毛主席讲了前面那段话后,少奇同志还对主席的思想作了发挥。他在同年 12 月底召开的人大常委会第 52 次会议上说:如果资本家要盖工厂, 是否可以准许他盖呢?可以的。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和社会主义经济比较。1957 年 3 月,他在湖南视察时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有一种迷信思想,认为“我是社会主义,都比私人资本主义先进”。这种迷信思想要不得,一定要去掉。只要我们去掉这种迷信思想,我们有人有钱,社会主义名声又好,有这样优越的条件,只要再加上学习私人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跟着他们搞,就一定会赢他,否则,就是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在 30 多年前讲的这些话,直到今天听起来还是那样新鲜,好像是针对当前的情况讲的。小平同志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思想,实际上就是毛主席、少奇同志曾经提出过而没有付诸实行的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在 50 年代,社会主义刚刚建立时,不害怕资本主义;到了现在,社会主义发展了,似乎反而“害怕”起资本主义来了。这个历史现象值得研究。当然,改革开放以后,些腐朽的东西滋生了,出现了一些“乱”,有的社会风气不好,各种犯罪活动在增加,甚至过去绝迹的一些丑恶的东西又死灰复燃,因此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如果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确实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如小平同志所说:“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①这就是首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同时发挥我们的政治

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 99 页。

优势,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廉政建设、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方位建设,坚持不懈地狠狠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始终两手抓,两手硬,这样就能逐渐地使社会风气得到好转,遏制住腐朽、丑恶现象的滋蔓。小平同志说: “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在发展经济、扩大改革开放的同时,“只要我们头脑清醒”,牢牢地掌握政权,对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还要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可以采取包括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在内的比较灵活的政策,但这并不是提倡“不择手段”。因为我们是共产党人,要自觉遵守共产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有社会主义的法制和纪律。我们追求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步骤分先富后富,而不可能是同步),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共产党人应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了这样宽广而崇高的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路线正确,政策对头,长期坚持下去,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在下世纪中叶我们国家就一定能够赶上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再经过若干年,中华民族就一定能脐身于世界最先进的民族之林。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毛泽东思想的渊源关系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在上述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方面的一些重要观念和重大政策上,也体现在领导风格和工作方法上。诸如“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文章、讲话“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等等。无不酷似毛泽东。如果说在南方谈话前对小平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脉络关系,在有些同志看来还不是很清晰,那末南方谈话后,这种“一脉相通” 的关系就再明显不过了。只要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将不难发现,说南方谈话是毛泽东思想在当今最新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就不仅仅是历史的逻辑,而且也是理论的逻辑了。当然,南方谈话中发展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延伸式发展,而是认识上的巨大飞跃。这就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这个大思路之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代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同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将有如前述的毛泽东等同志的若干零散的、局部的、一时的、较为具体的,或者正确但没有展开的思想和思绪,提到了一个较为完整、更为宏观、论证严密、属高层次的阶段,再加上添进了不少毛泽东同志过去没有的、只有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才能提出的思想观点,建构成为有着内在逻辑发展的崭新的理论系统。这样的发展在思想史上属于质的飞跃。割断历史,认为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没有任何继承关系,是不符合实际的;同样,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毛泽东等同志那里早已有之,否认其巨大的创造性发展,也是错误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要反对这两种倾向。

从个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的角度看,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座丰富的精神宝库。尽管有一部分不好的库藏(如 1957 年反右派扩大化以前有某些“左”的成份,这以后开始向“左”的系统发展,“文化大革命”

爆发后形成为“左”的理论体系),但主体部分是好的。如果说林彪、“四人帮”就理论认识言是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左”,并将其推向了极端(姑且不论他们怀有的险恶政治野心),那末小平同志则是向前推进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抗大多次讲过:说中国不能出马克思,我不相信。你们中间就有百来个将来的马克思。他对中央党校的学员讲:中国也可以有列宁、马克思,党校七百人中间出一、二十个马克思,并不稀奇。建国以后,他在 50 年代也讲过:学习马克思,要超过马克思。中国这样大的革命,马克思没有做过,我们的实践超过了马克思。不要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根据这个思路来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毛泽东同志应当感到欣慰,小平同志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中国共产党争了气,笔者也多次宣传过,学习毛泽东,是为了超越毛泽东。通过南方谈话,不难看出,小平同志为我门树立了光辉榜样。可以毫不夸张他讲,如果说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代表作首推《新民主主义论》, 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有影响的著作,将是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又一颗璀璨明珠,无论就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言,南方谈话都可以说是当今的《新民主主义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沿着南方谈话和党中央有关决议、决定指引的方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本文写于 1992 年 7 月 l 日党的生日前后,同年 10 月做了少量文字改动,发表于《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1992 年第 3 期,曾获《人民日报》理论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部、《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杂志社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