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读书研讨中的“左”的历史印记

刘少奇读《政治经济学》,一方面发表了许多真知的见,另方面也没有超越历史,仍有不少“左”的观点。例如:

关于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这是在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了。在这时,如果还要进行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那未革命对象是谁?把握不好势必要改变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导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样,就不能不犯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刘少奇读《政治经济学》,仍把这一条当作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经验进行总结,反映了当时党的“左”的指导思想。

关于物质刺激问题。刘少奇认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光靠物质刺激,必须是政治加技术,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使人入懂得为社会主义做好工作,这是对的。但是,他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把两者对立起来,贬损或否认物质鼓励或物质刺激的作用,就有片面性了。他说:政治驾驭技术、物质,政治是统帅。机械唯物论是没有灵魂的唯物论,单纯强调吃饭、穿衣,不是政治挂帅,而是钞票挂帅,过分强调物质刺激可能出现“按酬付劳”,会引起许多副作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还说:物质刺激的办法, 资本家很强调这个,并不惜培养工人贵族。物质刺激的办法,我们不提倡。

在这里,刘少奇把资本主义的物质刺激和社会主义的物质鼓励(或物质刺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社会主义的物质鼓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既要教育劳动者不能只为别墅、汽车、漂亮老婆而工作,但是也必须给劳动者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已为我国和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所证明。

关于集体所有制的过渡问题。1958 年“共产风”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急于将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刘少奇一方面批判了急于过渡的观点,另方面也不认为社会主义阶段需要使两种所有制长期并存。他说: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否一定要存在两种所有制?不一定。两种所有制存在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征,但并不是一定要两种所有制非同时存在不可。集体所有制万岁,这是机械的看法。还说:集体所有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力巩固” 集体所有制的提法也是有问题的。

从理论上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还是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集体所有制势必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要向全民所有制过渡,这是无疑问的。问题在于在 50 年代末,我国的生产力还处于十分低下的状态,对这种卖际状况缺乏清醒的头脑,不是要求巩固集体所有制,而是批判“大力巩固”的观点,这样做,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也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事实也是这样。由于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对“共产风”的批判很不彻底,急于过渡的错误倾向始终没能克服。从列年代到 70 年代,几起几伏,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巨大损害。只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批判了“左”的指导思想,才真正解决了

这个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具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从这个新观念来看,刘少奇的这些看法显然是有历史的局限的。

(写于 1987 年春,主要内容载于《文献和研究》1987 年■第 5 期,收入本书时有个别文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