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1989 年政治风波后迄今。这是毛泽东研究的整顿发展阶段。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加强,毛泽东研究中的错误倾向得到了遏制。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的毛泽东思想“过时论”、“变形论”、“无用论”,以及其他低毁毛泽东的言论受到了批判。严肃的科学研究以更加沉稳的步伐向前推进。随着《毛泽东选集》1—4 卷修订本(即第 2 版)的出版,以及纪念建党 70 周年学术活动的开展,

特别是为了迎接毛泽东 100 周年诞辰,一个新的“毛泽东研究热”正在兴起。这个阶段的毛泽东研究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研究成为主要热点。**毛泽东研究界 早就提出了毛泽东研究也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随着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著作和谈话的陆续出版,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现实研究已成为研究者们的重要政治任务。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述和对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归纳,江泽民在纪念建党 70 周年大会上讲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可视为新时期发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既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又为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政治指南。围绕着这些文献展开阐述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的研究论著有了显著增加。在提交全国纪念建党 70 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毛泽东研究论文中,这一方面的论文占 2/3 以上。

**(二)对毛泽东理论贡献的研究上了新台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贡献,自延安时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大课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少著作来阐述。每个时期的论述都带有那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有不少论著来试图进行说明,但是产生较大影响的论著并不多。在纪念建党 70 周年之际,胡乔木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长文,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地概括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堪称育较高理论价值的毛泽东研究的科学论著。

(三)重新审视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东欧、苏联形势的剧变和国内 1989 年政治风波的发生,如何评价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再次成为热门课题。社会上有不同看法,理论界的认识也不尽然相同。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在总的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历史决议》的评价,至于个别理论观点可以根据新的情况重新认识和研究。逢先

知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文,为研究晚年毛泽东也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文献资料;他的另一篇专论《回顾毛泽东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论述》, 提出的重新认识反和平演变理论的意义的问题发生了较大影响。龚育之的《再谈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新起点》的文章,提出的研究晚年毛泽东的方法论的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

**(四)研究性专著竞相推出。**在前些年长时间研究的基础上,这个时期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性著作。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虽不是研究毛泽东的专著,但对毛泽东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毛泽东在建国后的成功与失误的精湛分析达到了目前研究的较高水平。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 6、7 卷比较详实地论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史中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长期从事毛泽东传记研究的李锐,在过去出版的《毛泽东旱期革命活动》的基础上,经过增补、修订,于近期推出《早年毛泽东》,用比较丰富的材料详细地叙述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和活动。还有一些专著都具有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的特色,这里就不一一论列了。

**(五)综合性研究朝辞书、丛书方向倾斜。**1990 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辞典》,填补了毛泽东研究史上辞书类的空白,堪属严肃著作。在纪念建党 70 周年之际,同时为了迎接毛泽东 100 周年诞辰纪念日,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研究的一大批“辞典”,“大全”、“导读”以及研究丛书相继问世或即将推出。其中不乏颇具匠心的佳作。但是有的“导读”一类工具书缺乏严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质量偏差,错误迭出;有的辗转抄袭、拼凑组合,缺少科学的研究精神,在读者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印象。这是应该引为教训的。

(六)研究队伍中加入了大批新生力量,一些青年学子崭露头角。 长期以来,毛泽东研究似乎只是中老年学者驰骋的领域,“青黄不接”的呼唤甚为强烈。但在 1989 年以来,高校青年中出现了“寻找毛泽东”热。不少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把毛泽东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10 多年来,全国高校、党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近 200 名专攻毛泽东思想或哲学思想的研究生已成长为一支生力军,活跃在各种学术论坛上。仅今年,39 岁以下申请青年社会科学基金的毛泽东思想研究课题者,就占这个课题总申请数的 1/3。一些青年学者的研究思维、方法和其论著已受到瞩目,后继无人的状况正在改变。在这些人中,将会涌现出一批毛泽东研究的跨世纪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