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索建设道路,提出四化思想

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期间关于读书的建议信中指出: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来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刊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①他本人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就贯彻了这个精神。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怎样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们党没有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上照搬苏联的办法。苏联经验,有许多是适用的,也有许多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一五”后期,苏联经验的弊病已经暴露出来,从 1955 年底起,我们党的领导人就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当初对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得那样兴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池认为这一年“开辟了道路,许多过去下敢设想的事实现了”②。在读《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毛泽东回顾了这段历史过程,指出:这两年,我们做了个大试验,全国解放后的初期,还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照抄苏联的办法。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5 年底到 1956 年春,找三十几个部长谈话,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凑,提出了《论十大关系》,看了斯大林 1946 年选举演说,苏联在 1921 年

产钢 400 多万吨,1940 年增加到 1800 万吨,20 年中增加了 1400 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办法建设社会主义。后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法,但没有提其他的具体措施。到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才正式通过总路线,提出一系列两条腿走路方针。在这里,尽管毛泽东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作为完全正确的探索成果加以肯定,而实践证明它在许多方面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经济规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认识党的领导人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作的巨大努力。毛泽东讲的这段历史力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读《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毛泽东继续对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思索,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关于工农业并举的思想。**这是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提出来的,以后有发展。在 1956 年 11 月的八届二中全会前夕,毛泽东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的错误,在《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在 1957 年 1 月的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分析农业的发展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时,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 毛泽东明确指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认为这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在 1957 年 9 月的八届三中全会开幕前夕,为了改变偏重于工业宣传的片面性,毛泽东指出: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基础,要大力宣传农业。到了 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进一步认为工农业并举等一系列并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路线。但是在这以后,由于以大办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使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破坏, 在 1959 年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重新强调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他说:过去安排是重、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552 页。

② 毛泽东 1958 年 11 月 6 日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

轻、衣,重、轻、农的关系要反一下。搞十大关系时就捉两条腿走路,可是没有很好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这样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原则。农业中也有生产资料,重工业是不会放松的。

“衣、轻、重问题,把重放到第三位,放官四年,不提口号,不作宣传。”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农、轻、重”问题。在读《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毛泽东针对“农、轻、重”提出后的一些糊涂观点,具体地阐述了这个方针。他说: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井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在安排计划的时候,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我们的提怯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这样,毛泽东就比较全面他说明了这个方针。

**(二)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要不要发 展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不起作用?这个问题,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前,在我国经济学界就引起过学术讨论,但没有人提出过决然否定的意见。从理论上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坚持了这个方针①。只是在 1958 年“共产风”刮起后,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左”倾观点搅乱

了人们的思想,这才发生了疑问,为了纠正“左”的错误,毛泽东从 1958

年 11 月的郑州会议起,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在郑州会议上,他指出:现在有一股风,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他提议在起草的会议文件中写上“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的商品,加一个‘社会主义’”,以便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赞同斯大林的观点,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就不是资本主义,就出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历来就有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的这些观点,虽然从斯大林那里引发出来,但比斯大林讲得明确、坚定。他使用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实际上是讲的商品生产的社会属性,比斯大林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的概念——主要是从商品生产的历史作用上来使用的,前进了一大步。

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还对斯大林讲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和价值规律只在消费资料的流通领域内起作用而不在生产领域内起作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武昌会议期间,他看到中宣部内部刊物上介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重要修改的材料上说,新版教科书把商品范围扩大了,不单是生活资料,而且包括生产资料,他赞同这个修改。新版教科书还认为价值规律

① 薛暮侨在 1953 年《学习》杂志第九期上发表的《价值规律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一文中曾说:“到了社会主义改进基本完成的时候,商品生产仍然会在一定范围以内存在,价值规律仍然会对商品生产,特别是对商品流通保持其一定程度的影响。”(见薜暮桥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第 15 页。)这代表了当时我国理沦界的看法,在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后,也是这么实行的。

既在流通领域、也在生产领域内发生作用,毛泽东也赞同这一修改①,并在1959 年 3 月 30 日的一个批示中提出了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著名观点。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重申了上述观点, 并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指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三)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对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有一个形成过程。早在 1945 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已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要“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建国以后,1953 年 12 月中宣部制发的、经毛泽东修改和审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在解释总路线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指出要“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1954 年 9 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思想,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可以说是对四个现代化最早的表述,它主要体现出对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在 1957 年发表的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 1958 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中,改变了这个表述,提出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体现了一个好的思想,即后秆可以包括在“现代工业”之中, 而新加的“现代科学文化”,用现在的语言来说,说明了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读《政治经济学》的谈话中,毛泽东又提出了现代化的国防问题。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毛泽东的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我们目前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思想。虽然 1963 年 1 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现代化”, 但基本思想没有变。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后来在三届人大和四届人大上,都被确定为我们国家在本世纪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它也是我们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任务。

① 我国的经济学界比较早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孙冶方在 1956 年《经济研究》第六期上发表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一文,就批评了价值规律不在生产领域内起作用的观点,认为“不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阶段或是初级阶段,这规律将始终存在着而且作用着,所不同的只是作用的方式而已,只是这规律体现自己的方式而已”。“否定或低估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反之承认并强调这一规律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尊重它,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却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于光远在 1957 年《学习》杂志第十期上发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一文认为,“价值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起调节商品交换的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起调节生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