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讨论《政治经济学》的发言中,刘少奇很注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

在 11 月 17 日的讨论会上,薛暮桥介绍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四种不同的意见,即:(一)人们平等地从事劳动而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消灭差别的矛盾;(二)新的社会主义关系同资本主义社会斑痕和残余之间的矛盾;(三)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薛暮桥说,在学术界,多数同志倾向于第三种意见,即生产和需要的矛盾是基本经济矛盾。

在薛暮桥的介绍里。“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两个概念,是混用的, 这是因为当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刘少奇发言时也没有加以区别。

在薛发言时,刘少奇作了插话,认为“基本”矛盾问题牵涉到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的认识。他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尚未成熟的、带有旧社会斑痕的共产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有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思想习惯、生活习惯等,但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总的矛盾是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中间夹杂着阶级矛盾。

在 19 日讨论这个问题时,刘少奇进一步指出:新的与旧社会残余的矛盾是存在的,思想战线的斗争还很激烈,但逐渐缩小,多种经济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后,主要的是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就是这种矛盾促进生产的发展。“社会需要”是包括生产和生活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是全体人民的需要。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刘少奇也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表述提出了异议。他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提“最充分满足”人民需要,恐有困难,我们只能是有限度的满足。今天限制一点,明天就可以多满足一点。刘少奇的这个看法,比较符合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

刘少奇关于“基本”矛盾,实际上是主要矛盾的看法,尽管在表述上不太准确,但其思想还是党的八大决议的思想。

在八大决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后,毛泽东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的根本转变。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是肯定八大的思想的,他不仅认为我国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著名理论。但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他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发展规律作了错误的分析,因而在这年 10 月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否定了八大决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思想,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错误论断。

在毛泽东的观点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变化后,刘少奇在那时也是跟着变了的,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报告阐述了毛泽东的思想。他指出: “繁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经验再一次表明,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

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在这里,过渡时期的含义已经变了,它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直线式的,有时也可能发生反复,形成曲线。刘少奇读《政治经济学》时关于主要矛盾的上述意见正是这样。

毛、刘二人在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变化都是不小的,但是情况很下一样。如果说毛泽东由正确到错误的变化是一百八十度,那未刘少奇由正确到错误再回到正确的变化,则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刘少奇的变化,至少说明他对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主要矛盾的说法并没有“根深蒂固”,对八大的思想的记忆还是很清楚的。当然,学术界认为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意见,对他有影响。

顺便指出,学术界和刘少奇在当时能发表与毛泽东不尽相同的意见,这是很有意思的。它说明,在庐山会议之后,尽管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生活受到了很大破坏,但在一些学术领域内,探讨学术理论问题,还不是没有一点自由空气;尽管毛泽东已树立了巨大的政治威望,但他的一些理论观点要被人们完全接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时的个人崇拜还没有发展到后来把他的每句话都奉若神明的地步。当然,这个过程是很短的,在 1962 年 10 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之后,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党的思想统一在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之下,学术讨论的自由空气也就渐渐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