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毛译东研究中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从关于毛泽东的民粹主义论的著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外有些论者的研究所以得出偏颇之见,甚至错误之论,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问题。

  1. 从研究思路来看,过分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研究毛泽东,把一切问题统统归结为文化现象,有“泛文化主义’倾向。前些年流行一个很时髦的概念, 所谓“毛泽东现象”。究竟什么是“毛泽东现象”?

笔者翻了一些论者的著述,如坠五里雾中。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不科学的概念。为什么会时兴这个概念呢?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图用文化现象解释一切,过分依靠文化学视角的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文化现象毕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分析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不是单纯用西方文明和中国东方文明这两种文化的冲撞所能解释清楚的,更应当着眼于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和利益冲突等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离开阶级斗争这个基本点,有许多问题说不清楚,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当然也要反对把阶级斗争观点扩大化的倾向)。仅用文化现象来解释毛泽东,就容易忽视或模糊毛泽东的一些本质因素,对一些历史问题难以作出科学说明。

  1. 从研究方法来看,有些论者的“现象主义”倾向或者说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批判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为什么有的论者认为毛泽东是民粹主义呢?剖析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有形式主义的或现象主义的倾向。他们不是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揭示本质,来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而往往是罗列现象,在现象表层作比较研究,有的甚至连基本的辨伪、考订等区别现象材料的真实可靠性的工作都未认真去作,这样的研究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那篇文章里,讲得很清楚,“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要对问题作科学的结论,就不能仅限于去罗列现象,根据现象作结论。

  2. 从研究心理来说,有的论者有盲目的反传统的“时尚主义”或“时髦主义”倾向。同经济建设一样,文化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然是对外文化开放,进来的就会既有积极的、进步的东西,也有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应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对于进来的“新鲜”东西要作分析,同时对于过去我们自己的东西也要作分析。但是,有的研究者对于外国的和传统的东西都缺乏科学的分析,简单地认为过去的传统都错了。实际上,有的传统是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是科学的,我们应当继承,应当坚持;有的传统是错误的,歪曲马克思主义,扭曲了社会主义。对这样的传统,我们要像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从解放思想的角度,用实事求是的尺子来加以衡量,将其抛弃。如果不作具体分析,盲目地反传统,把过去马克思主义的分析都当成简单化的倾向,对马克思主义非常好的东西一概不要,这是错误的。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一面是盲目地反传统,另一面则必然是对外国的东西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盲目地照抄照搬,实际上是新的本本主义。这样的研究是很难得出科学结论的。作学问是个“慢功”,研究毛泽东, 从作学问来说也是如此,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有的研究者想急于求成,一鸣惊人,往往搞些缺乏科学性的“时尚”、“时髦”的东西,一时可能产生“轰动效应”,但最终不可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原载《中共党史研究》1992 年第 6 期,收入本书时有少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