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毛译东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在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惊人之语时,还说过另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哲学家——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① 毛泽东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是凝聚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智慧, 总结了人民群众的经验的产物。他的哲学思想也有一个转变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早年求学时酷爱哲学,花了不少时间进行学习和研究,信仰唯心论。这在他的课堂笔记

《讲堂录》、读书批语《<伦理学原理>批注》,以及当时的一些书信中都有明显反映。毛泽东在 1936 年同斯诺谈话,回忆他早年学习生活时说:“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而且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①。经过十月革命的冲击和五四运动的洗礼,毛泽东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以后,随着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他的哲学信仰也由唯心主义,经过二元论,最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 认定“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②。他本人谈到这一思想转变时说:“一九二○年夏天,我们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③

第二次飞跃是由信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跃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这是由写作“两论”实现的。这次飞跃是他投身革命近 20 年,根植于人民大众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和智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后,毛泽东积极地领导了湖南地区的反帝皮封建的革命斗争。他先从事工人运动,以后又致力于农民运动,并对上海、江浙地区, 特别是湖南地区的农村状况和农民运动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他在大革命时期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具体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任务,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范例,这既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初步结合的代表作,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萌芽的标志。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先把革命武装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战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他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论著,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思想,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这几篇论著虽然是政治性论文,但却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20 页。

①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 26 页。

② 《毛泽东书信选集》第 15 页。

③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 39 页。

思想,其对于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深刻剖析,为毛泽东的矛盾学说的发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如果说 1929 年 12 月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已经有了若干理论哲学的议论,初步地提出了要反对“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提倡洗刷唯心精神的调查研究的唯物论思想的话, 那么,1930 年 5 月的《反对本本主义》,则堪称毛泽东的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它首次从认识论上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阐述了调查研究对于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的重要意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盲目执行共产国际指示和照搬外国经验以及上级领导指示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的正确策略“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共产党人要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提到思想路线的高度。这篇论文不仅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而且已经蕴含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雏形。

1936 年 12 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这是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他的军事思想理论的重要著作,但是它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一方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地研究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初步地建构起了他的军事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毛泽东通过对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研究,初步地阐发了他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因而可以说是“两论”的前导。说毛泽东阐明了战争问题上的唯物论,是因为他论述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发展变化,认为除了人的头脑(思想)是研究的主体之外,一切都是客观的实在, 强调主观指导要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只有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指导的能动作用,“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样,他正确地把握了主观指导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反对了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说毛泽东阐明了战争问题上的认识论,是囚为他分析了战争规律知识的来源和认识战争规律的辩证过程,提出“从战争学习战争—

—这是我们的重要方法”,强调制定正确的战争计划的过程就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过程,执行战争计划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原有计划的过程,因而是进一步丰富认识的过程。这样,毛泽东通过对战争规律认识的解剖,分析了人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辩证推移过程。说毛泽东阐明了战争问题上的辩证法,是因为他探讨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强调了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重要意义,认为研究战争要“着眼其特点”,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坦途。并且,他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作了具体分析,从而孕育了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以及矛盾的诸种特殊性的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还阐述了全局和局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一方面全局统率局部,局部隶属全局; 另一方面全局和局部可以互相转化,“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能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败局,从而实际上产生了抓主要矛盾的思想。不难看出,“两论”的许多思想在这里已经呼之欲出了。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写作“两论”就如同经过十月怀胎,将要一朝分娩了。

但是,“两论”不是毛泽东自身哲学思想的简单的延伸,而是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飞跃,如同分娩孩子是飞跃一样。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如果说第一次飞跃是哲学信仰的飞跃,那未第二次飞跃则是哲学理论的飞跃。这次飞跃表现为:

第一,由应用哲学到理论哲学的飞跃。毛泽东长期戎马倥偬,无暇从事纯哲学理论的研究。他虽然富于哲学思维,头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不能不把日常的主要精力用于解决由革命实践提到首位的政治、军事以及党内斗争等方面的问题。他写的上述许多论著, 多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较为具体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党建等问题作具体分析,因而一般属于应用哲学性质。而“两论”则属于理论哲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哲学本身,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它虽然也涉及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内容,但为的是总结这些方面的经验,做较为抽象的哲学概括,而不是像上述文章那样,用哲学思想作指导去分析具体问题。毛泽东说过:“没有必要的闲暇是不能出现哲学的”,“有了时间,从事学问的研究,哲学方能出现”①。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一度没有战事,党中央不再处于敌人直接包围的严峻形势之中,出现了短暂的相对安定的和平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既有较为充实的闲暇时间,也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在延安能搜集到 30 年代出版的许多马列著作和其他理论读物)“发愤读书”,博览群书,于是,他积极从事哲学理论研究,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实现了由应用哲学向理论哲学的飞跃。从毛泽东的哲学认识史来说,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也是从个别到一般的飞跃。

第二,由具有某些哲学思想到建构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的飞跃。上面已经指出,毛泽东在“两论”以前写的许多文章,多属于应用哲学性质,不仅如此,这些文章所反映的,大多是毛泽东某个方面的哲学思想及其某种程度的深化。从横向看,如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较多地从政治视角反映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则主要是从军事视角反映毛泽东的哲学思维。从纵向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如我们所知道的,意味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反对本本主义》孕育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雏形。这就是说,到 30 年代前期毛泽东哲学思想只是初步形成,至此,他既没有阐发自己的哲学理论,也没有建构起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工作是随着其哲学思想的系统化而完成的。“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两个领域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像两座高峰一样矗立起来,使以往的某些哲学体系相形见绌。如果说在此以前,毛泽东尽管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写有像《反对本本主义》这样的哲学论文,但人们还难以将他称之为哲学家的话,那未,“两论”的创作则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他的哲学家地位。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间的第一个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第三,由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飞跃。前已指出, 毛泽东在“两论”以前的论著多属于应用哲学这个层次。这除了是指不属于纯哲学,而带有其所应用的范围的鲜明色彩,如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外,还

①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 216 页。

包括这样的意思:那些论著,无论属于政治的还是军事的,都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在分析问题,而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尽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述具体问题或得出具体结论,推进和发展了在此以前这方面的具体思想,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本身却没有什么发展。“两论”的飞跃意义在于,它不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研究对象,而且其研究结果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实践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矛盾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这是“两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所做的伟大理论贡献。

(写于 1990 年春,原载 1991 年 6 月出版的《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