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出基地模型
首先对输出部门在解释区域增长方面的潜在重要性进行深入考察的是经济史学家,区域增长的输出基地模型是在研究了北美资源丰富区域的发展和增长之后出现的。这一模型的早期研究强调许多区域特别是北美西北部地区是从“无”而不是从“有”开始发展起来的。为了开发这些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才流入这些地区,随着世界对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 使这些地区与外部世界有了重要的运输联系,很快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
输出基地模型的中心论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可以追溯到开发自然资源,至少某些区域是如此。所以,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有助于解释区域为什么以不同的速度增长。但是如果要用输出基地模型来解释一个区域继续增长或者连续下降的问题,仅分析区域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不够的。
如果要证明输出基地模型具有价值,它必须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 它必须能解释区域专业分工为什么会发生。北美西北部地区是需求影响主导区域增长的典范,这些地区在初级产品(不加工或初加工产品)的生产和输出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现代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方向是发展加工产品和服务业。所以,我们所研究的输出基地模型不能只限于有初级产品输出的区域。第二,输出基地理论还必须能论述区域经济在什么条件下保持继续增长,又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下降。
可以从比较优势论中得到区域专门输出某些商品的解释。例如赫克歇尔- 俄林(H-O)理论认为,区域将专门生产和输出要素相对丰裕的产品。所以, 丰富的原材料地区将专门生产资源密集的商品(如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劳动力丰裕的地区将专门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丰裕的地区则专门生产资本密集的商品。但是,H-O 理论解释区域输出专业化过于简单,其假定生产要素不能在区间流动,否则,“区域要素丰裕”就没有意义。这种非流动性对自然资源来说是合理的,但对劳动力资源来说就不甚合理,对资本就更不合理了,资本的区间流动性很高。所以,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将专门生产和输出原材料,以发挥自然资源要素廉价的优势。资本因开发自然资源之需而流入资源丰富的地区,从而引发要素流动。
一旦建立起专业化生产,区域产出的外部需求将对其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外部需求对区域输出部门增长的影响取决于许多因素。在需求方面,这些因素包括区域的主要输出市场的收入的增长率,区域输出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替代品的价格,补贴物的价格,以及替代品和补贴物的交叉需求弹性等;在供应方面,对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的所有要素都有可能影响区域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这些要素包括输出部门的工资成本、资本成本、原材料成本、中间投放成本和技术发展等。
如果上述需求和供应要素有利于区域输出增长,就会导致要素供应与需求扩张,要素的供应价格相对其它地区也随之大幅度上升,诱发要素从区外流入,加大增长的区间差距。这种差距要持续多久取决于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具有较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两个:要素短缺(生产成本上升所致)和竞争地区的出现。所以,在供应方面,区域生产成本有可能上升,丧失竞争力;在需求方面,原有的顾客转向其它地区的供应者,来自其它地区强有力的竞争将使该区需要提高其竞争力(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率),或者生产新的产品,拓展新的市场。
一个区域在与其它区域竞争中之所以可能保持不败的更深层原因是增长过程具有累积性。输出需求的刺激对区域收入有乘数效应,对投资起加速作用。此外,较高的要素价格将从区外吸引劳动力和资本,劳动力的流入将增加对当地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的需求。如交通运输、个人服务和政府服务。随着增长的发展,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将应运而生,形成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的一部分。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与输出产业已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互为一体,平行发展,使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输出部门生产。随着时间的发展,辅助产业将逐渐摆脱原有的输出部门而输出自己的产品。
原有的输出活动并不一定继续保持增长,低成本区位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变成高成本区位,需求类型也有可能从现在输出商品转向其它输出商品, 上述增长过程可能很快变成累积衰减。但是,如果要素价格具有弹性,在产业间可以充分流动,比较优势的规律将起作用,使区域通过生产要素重新分配到更具有竞争力的输出部门中去得以生存。在要素重新分配期间,该区域劳动力和资本也有可能流入增长更快的区域。
输出基地模型仅仅描述以输出原材料为主的区域的发展历史,没有考虑对增长有重要作用的其它条件,诸如区域内部因素的作用等。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是除了偶然提到需求收入弹性外,没有对决定区域输出商品需求的因素进行系统解释,这样对区域增长进行预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