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在区域规划实践中,利用增长极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推动型产业。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高,有的低。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大于 1 的产品,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该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将有不断扩大的可能,因而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小于 1 的产品,表明产品需求量将随收入的增加而相对减少,需有控制性的发展。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高的产品,其产业发展的前景越好。

  1.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普劳克斯十分注重产业的创新能力,他认为经济元素之间地位的不同,有的处于支配的地位,有的处于受支配的地位,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元素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

  2. 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产业关联性大的经济门类, 即其前向、后向联系能力大,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能力就强,它的增长对其他产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就大,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也就大。反之,则相反。

  3. 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4. 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企业规模对地区经济的推动力有紧密联系。企业规模大,产品产值高,企业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多,创造的利税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就大,产业的增长就能够支撑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相反,企业规模小,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也就很有限,尽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较小。

根据普劳克斯的看法,某区域一旦有了推动型的产业,那么它就可以增加生产的总产出,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直接贡献。同时,推动型产业可以启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推动型产业对经济体系总产出的间接贡献。这种贡献主要是推动型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包括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旁侧联系产生扩散效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扩散效益,推动型产业增加单位投入,必然产生若干倍的经济增长,这就是乘数效应。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就是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称这种效应为连锁作用。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应该集中在少数主导部门。这种主导部门要根据在投入-产出中能产生最大的“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方面来确定。一旦这样的主导部门被确定在某一地点上,那么新的投资就会受其引导,增殖效应就会产生。以后,还有许多后继者具体研究连锁作用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