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容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区域容量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从理论上来说,区域的范围是稳定的,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人口的承载力和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而且,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水、土、矿藏等自然资源和空间环境也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其所能容纳的人口和建筑物也应该是有限制的。因此,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
研究便成了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区域容量研究中又集中在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因而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也成了衡量、评价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土地生产潜力是指目前或者将来某一时期在合理有效的管理基础上,在能够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土地可以生产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食物、纤维等物质的能力。它是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础。研究时经常是使用各种初始生产力模型进行计算。营养水平是指相应时期人类活动所必须消费的能量
(主要指蛋白质和淀粉)和物质(主要指纤维)的数量。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密度指标来表示。如联合国 1997 年在内罗毕召开的沙漠化会议所定下的标
准是,干旱区、半干旱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极限分别为 7 人/平方千米、20 人/平方千米。否则就会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导致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最后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因而,在战略抉择时,干旱区、半干旱区的人口应与此人口承载力相适应。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类: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农业生态区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将土地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策略方案下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农业生态区法是将区域生产条件(主要是气候和土壤)的相似性分成若干生态单元,研究各单元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如不同作物、种植制度、投入水平)土地的生产潜力,然后以行政单元为统计单位,计算一定营养水平条件下,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即:
人口承载力 = 土地生产潜力
人均营养水平
在发展战略研究中分析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目的,不仅仅是探讨该区域能够养活多少人,而是要提出增加土地潜力和调控人口的对策。例如在中国很多地方存在着土地生产能力与区域人口容量(或者说人口密度)成正相关的关系,出现“双高双低”的特征,即土地生产能力较高的地方,人口密度大, 经济较富裕,而土地生产能力较低的地方,人口密度小,经济较贫困。这说明,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是提高人口容量的重要措施。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 一是要充分提高现有土地利用率,适当提高垦殖指数,把荒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二是要增加农业的投入,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的产量。由此,我们便可以提出发展战略对策。河南省地理研究所的赵永江等人曾对河南省的人口容量做过计算,认为以目前的投入水平,河南省目前土地资源承载下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6917.1 万人(以小康生活水平为准),而 1993 年河南省人口
达 8960 万人,已超载 1593 万人。四川师范学院的赵焰对四川自贡地区
(4372.63km2)的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后得出结论,本区草地和牧草载畜量只有 23.4 万个羊单位,按平均每人每年 65 个羊单位可满足目前
日常生活之需计算,可以供养 4254 个人。再加上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自贡
地区最多可养活 452.5 万人。但按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养活 266 万多人。
1994 年自贡有人口约 307 万,故该年要调进粮食 17.8 万吨。他由此提出了
加大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实行集约化经营、建立复合农业生态体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快低山区林业发展等措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