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地区比别的地区更富裕,一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企图对全国各地都等同对待,或者对全国各地都投入等量的资本,若以此来编制规划,无疑是不合理、不经济的。因为这样的规划违背了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千差万别,几乎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处地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不断改造周围的环境,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资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是人们不能消除因条件和资源的地区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由于各区域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各地区投资环境不同,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形成发展不平衡。

  3.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从世界产业分布的趋势来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高科技产业、规模大的现代企业有日益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企业的集聚,势必引起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事业、修理行业、文化教育、体育及卫生事业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产业在地区上的集聚,意味着人口的大量增加,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一系列为当地居民服务的相关行业进一步发展。由此又将引起

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如此不断牵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乘数效益,使地区发展获得一轮又一轮新的动力,从而导致发达地区比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越加严重。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作用说明,一个地区一旦由于某种原因迈步在前,或者基于某种偶然的因素得到飞跃,这个地区就会得到一种增长的动力, 使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很有可能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甚至有可能在那里形成高度发达的城镇密集区。而与此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是,某些地区则恰好相反,将会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停滞。

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的对立关系越来越严重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见解。一种意见认为,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持积极的态度;另一种意见则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

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其主要动力是: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平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供应和需求是趋向平衡的。如果不平衡,资金和劳动力必然会发生流动,使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图 7-4)。在正常的自由竞争条件下,即资金、劳动力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劳动力总是从低工资的不发达地区向高工资的发达地区流动,以取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不发达的低工资地区,劳动力和地价比较低廉,生产成本相对可以较低,在那里办企业相对可以获得较高的利益,所以资金会从高工资的发达地区向低工资的不发达地区流动。长期不断流动的结果,终有一天,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趋于平衡。依此理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每一个地区都可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利益。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 图1

80 年代以来,作为综合改革先行一步的广东省,得天时、地利、人和,

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引起 650 万以上的民工像滚滚洪流,从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广西等地涌进广东。他们不仅解决了广东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对振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北省通城县到广东的民工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每年汇款回家 400 多万元,当地农民说:“不带钱、不带粮,当年脱贫盖洋房。”1992 年贵州省输入广东省的民工达 60 多万人,他们仅通过汇款方式就寄回现金达 5 亿多元,接近 1991 年

贵州省乡镇企业所创 6 亿元利税总额,超过该省一年农业税收 1.9 亿元的

1.63 倍(南方日报,1994-01-03)。外出的民工不仅带回了钱财,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回乡后依样办企业,成了科技致富的示范户。这些资金、劳动力流通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1. 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1957 年缪尔达尔曾提出过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扩散和回流两种不同的效

应。回流效应是指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入发达地区,引起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投资,包括购买不发达区域的原材料、产品,把资金投入不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958 年赫希曼也提出了与缪达尔的扩散与回流效应极为类似的极化与涓流效应,指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总是同时存在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工业向城市集聚,向发达地区集聚,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当它们达到一定限度后,城市和发达地区因过分集聚产生的环境恶化,土地和水资源有限,地价昂贵,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生活费用高,犯罪率上升,生产成本上涨,又必然使经济由点到面扩散,由少数发达地区向广大相对落后的不发达地区扩散,使城乡差别缩小,地区发展趋于平衡。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 M.胡佛研究了近百年来,特别是 1930 年以来美国各区域的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的区际变化动向,结论是, 美国区域间经济差距依然存在,但差距大大缩小了,美国各普查区人口增长率出现均衡的趋势。各区域的人均收入,在 1880 年以后,尤其是 1930 年以来,有一种均等化即趋同的趋势,区域间差异越来越小。各区域工业化的总趋势明显趋同,制造业在各区的分布越来越像人口的地理分布。这种平衡趋势,是区际横向联系起到自动强化与自动限制作用,也就是集聚与扩散作用的结果。

  1. 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交通运输和就业机会等的限制,不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往外迁出的一般是有技能的、或有较高教育程度的青年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运输业的发展,不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的增多,劳动力迁移的选择性逐步消失,而且当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时,原来向外迁移的熟练劳动力亦开始返回不发达地区。其次,在资金的流向上,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发达地区集聚的经济效益,而不发达地区资金市场又不健全,故资金亦流向发达地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资金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导致发达地区投资回报率下降,甚至投资收效小于发达地区,故资金将回流到不发达地区。第三,国家倾斜政策的改变。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发展目标在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投资优惠政策向发展条件优越的地区倾斜。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发展目标转向福利,优惠政策向不发达区域倾斜,投资重点转向不发达地区。第四,区际联系的加强和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区域经济联系较弱,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乘数效益和波及效果较难传到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际联系不断加强,逐步密切, 发达地区将通过产业的前向联系、后向联系等关系,将乘数效益逐步波及到不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增长。

  2. 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日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和赤松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说”,以及美国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即“产品生命周期学说”,说明了一个共同的理论问题,即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发达地区某些曾经是优势的产业或产品,由于比较效益的变化,将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这些产业或产品在不发达地区可以逐渐形成为优势,并将产品反出口到原来的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即区际间产业的转移,生产布局在区际间的调整,可以使不发

达地区避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一些路径,通过引进、转移, 使经济快速增长,从而有利于缩小不发达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推动区际间经济平衡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 J.G.威廉逊在 1965 年提出来的“倒 U 字型发展规律”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但经过一定时期,平衡的力量将使区域差距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差距将随着总体增长而逐渐下降(图 7-5)。这种运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达到平衡发展的目标,成了区域规划实践的重要思想。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 图2

对不平衡发展战略持悲观论调的依据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20 世纪 50 年代初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的现象。他所指的贫困恶性循环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 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 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在落后地区,即使有了投资的引力,但因缺少储蓄,资本有限,投资能力弱。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储蓄,又缺少投资的引诱力,而无法消化储蓄(图 7-6)。所以,无论从资本供给来看,还是从资本需求来看,落后地区都处在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它与发达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难以避免的。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 图3

由于投资效益的地区差异,投资者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往往会把资本注入发达地区,而使发达地区有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落后地区由于资本不足或无法有效地消化资本,则相对变得更加落后。纳克斯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来考察地区经济活动现象,揭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惰性,甚至是恶性循环的原因。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既需要投入,也需要产品的市场。如果有大量的投入,使区域获得新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或者有旺盛的产品市场需求,能够吸引和接纳大量的流通与消费,就能够改变原来不平衡发展的惰性,使落后地区获得增长的动力。而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落后地区的投入和需求却相对微弱。

纳克斯是平衡论者。他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揭示了资本在消除经

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的特殊作用,阐明了投资效益影响资本积累,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道理。他认为要打破恶性的贫困循环,必须同时向落后地区的各行各业投资,扩大市场,增加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