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缺陷,使得综合性指标体系得以采用。在运用综合性指标对区域发展进行分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以下几个:

  1. UNRISD 的指标体系。UNRISD 是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英文缩写

(United N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该机构在 1970 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一书中,提出了包括

15 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其中包括 9 项社会指标,6 项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

  1.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 人口中在 2 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

  1. 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

  2. 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中报纸发行份数;

    (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

  1. 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

  2. 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

(11)人均电力消费;的农业产量; (12)人均钢材消费;的农业产量; (13)人均能源消费;的农业产量;

(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 (15)人均外贸额。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中所占的比例;在上述指标中,有些指标反映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的国家,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不同程度,如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教育、住房、报纸发行量等;有些则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如从第 10 项到第 15 项指标。按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确切。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用该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反映相当接近。

表 3-1 提供了 1988 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类社会发展指标状况。总的来看,社会发展指标的好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基本一致。但也有不符合趋势的个别情况。

表 3 - 1 1988 年各类社会发展指标状况①

指 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88 )

≤ 545 美元②

中国

印度

545~2200

美元

2200~6000

美元

> 6000

美元

出生时预期寿命

(岁)

54

70

58

65

68

76

成年文盲率

51

31

57

27

24

62

45

71

32

31

婴儿死亡率

98

31

97

57

42

9

每位医生负担人口

( 1984 )

13910

1000

2520

3030

1220

470

人均每日焦耳(热量)供应量( 1986 )

9318

11009

9368

11440

12736

14032

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率

25

50

27

56

62

66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88 )

指 标 ≤ 545 美元②

小学净入学率 53

( 1987 ) (孟加拉)

中国

98

印度

545 ~ 2200

美元84

(巴西)

2200 ~ 6000

美元99

(韩国)

> 6000 美元

97

(加拿大)

人均能源消费

(千克油当量)

122

580

211

797

1766

5098

制造业在 GDP

中的比率

33

19

25

32

(韩国)

29

(日本)

化肥消费量

(可耕地植物养分百克每公

顷)

318

2361

517

611

728

1172

注:①不包括中国和印度。

②资料来源: 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WDI.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 。

然而,上述指标体系也受到一些指责。主要是因为这些指标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设计的,总是强调对产出的衡量,并且是根据结构变化而不是人民福利去衡量发展过程,在方法上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必须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的假定。此外,这些指标也很难集中起来,以得到关于一个国家物质福利水平的全面评价。

  1. PQLI 指标体系。PQLI

    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的英文缩写。该指标体系由莫里斯(M.D.Morris)于 1977 年提出。PQLI 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 1~100 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其好坏程度得分,1 表示最坏,100 表示最好。预期寿命的最高分100 对应的是 77 岁(为瑞典 1973 年的水平),最低分 1 对应的是 28 岁(几

内亚比绍 1950 年的水平),中间分 50 分对应的是 52 岁。用同样的方法对婴

儿死亡率也作了评判。婴儿死亡率的最高分 100 定为 9‰(瑞典 1973 年的水平),最低分 1 定为 299‰(加蓬 1950 年的水平)。识字率用 1~100 的百

分比直接划分等级。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 1~100 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 PQLI。

表 3-2 的数据是 1981 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从表可以看出,PQLI 与人均 GNP 的关系并不很密切。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人均 GNP 指标, 不能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由于 PQLI 主要衡量居民的生活福利状况和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表 3-2 部分发展中国家 1981 年人均 CNP 与 PQLI 数据比较

国家

人均 GNP

PQLI

冈比亚

348

20

安哥拉

790

21

苏丹

380

34

巴基斯坦

349

40

沙特阿拉伯

12720

40

印度

253

42

伊拉克

3020

48

卡塔尔

27790

56

坦桑尼亚

299

58

津巴布韦

815

63

巴西

2214

72

中国(不包括台湾省)

304

75

斯里兰卡

302

82

新加坡

5220

86

哥斯达黎加

1476

89

  1. 刘再兴的 9 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刘再兴教授选择了由 9

    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衡量全国各省市区(不包括台湾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①区域经济总规模: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示;

②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如 1953—1989 年)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表示;

③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

④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由下列公式算出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⑤结构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并兼顾人口规模、资源丰度和现有结构层次。根据国外确定的进入结构转换加速期之临界值, 将当时全国 30 个省市区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人口在 2000 万人以下,自然

资源不丰富,以工业为主的京、津、沪三市;第二组,人口在 2000 万人以下,

资源丰富,以初加工为主的琼、藏、青、宁、新五省区;第三组,人口在 2000

万人以上的其它省区。第一组三市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除以临界值 2000 元/

人(630 美元/人),第二组五省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除以其临界值 1800 元/人(580 美元/人),第三组其它省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除以其临界值

900 元/人(270 美元/人),这样,便得到各省市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指数。

⑥人口文化素质(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数)

⑦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由下列公式算出:

技术水平指数=

⑧城市化水平:由下列公式算出

城市化水平=

⑨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上述 9 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其几何平均数 m,该几何平均数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如表 3-3。

表 3-3 按社会经济发育水平划分的类型区

区域类型

社会经济发育水平

区域类型

社会经济发育水平

经济成熟区

m ≥全国平均水平 30 %以上

0.3601

0.8898

0.3575

0.8004

0.3575

0.6957

0.3435

0.6805

0.3418

0.6087

经济不发达区

m < 80 % m

0.5951

0.3256

0.5740

0.3125

经济成长区

80%m≤m≤120% m

内蒙

0.3081

0.5002

0.2889

0.4802

0.2833

0.4728

0.4482

0.2453

0.2453

0.4300

0.2340

0.4104

0.2087

0.3937

0.3740

0.0947

以综合指数m的全国平均值m为参照,根据各省市区的综合指数与全 国平均值的高低关系,将我国大陆 30 个省市区划分为经济成熟区、经济成长区和不发达区。

上述研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注意了多因素,指标覆盖面较大;缺陷是经济效益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份量不足,且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的综合指数是在假定各指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是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实际上这些指标的贡献不可能是相同的。从计算结果看,该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的确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省市区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失为一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