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例如中国的工业生产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地区、京广铁路沿线、陇海与兰新铁路沿线等四条轴线地带,从而形成“开”字形的空间分布形式,这便是中国工业生产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因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便成为区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济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所制约,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但是, 经济空间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变动。经济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明显具有滞后性。例如,一个居民点或一条铁路修建起来以后,若要搬迁,困难是很多的,而且常常要蒙受许多不应有的损失。不能设想,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巨大的改变。空间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规划好当地适合的产业结构,同时也要重视各产业在地域空间的排列组合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使经济布局同当地的条件相适应,使地区与地区之间能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使整个区域的国民经济能取得全面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