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业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 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为了明了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我们有必要对聚集经济作一分解,它可分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三种类型。

规模经济 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此即规模经济。它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增长而获得的。图 3-4 中 P 点对应的规模 OM,即为达到规模经济时 A 企业的生产规模。

(二)增长极的极化效应 - 图1

不同类型的企业或经营单位会有不同的成本-规模曲线形态,图中如用实线表示汽车制造厂 A 的情况,那么虚线则可能表示杂货店 B 的情况。一般而言,随着科学进步,规模经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技术因素、企业区位条件(所在区位的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以及生产管理技能都会影响规模经济。一般说来,规模大有许多好处,如利于应用最新技术成果, 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施或企业的高额一次性固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随产出量增大而增加,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可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可大批购进原料,便于综合利用,便于销售及开拓市场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可便利集中管理,组织流水线作业,扩大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带来经营上的节约等。因此,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 设施或企业必然努力谋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利自身的成长。

区位经济 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它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由于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增长而产生的。

我们知道,部门或行业的各个企业集中配置在某一适当区位,可以共同使用相同设备的维修保养设施,从而降低生产开支并促进此类专业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可以共同使用某一电厂或其它动力源设施,从而维持该设施的经营规模,达到共同降低产品的能源成本的目的;可以通过相同部门或行业的各企业的联合购买原料,从大宗批量运输中节约运费,或共同组建减少污染、处理“三废”的设施,从而降低产品所承担的所谓“生态成本”。不言而喻, 部门或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便利交流,亦是获得区位经济的重要途径。

企业间为了获得区位经济,理论上可采用韦伯等费线模式来寻求有利的共同区位。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些相关企业必须经过反复的协调过程和合作程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城市化经济 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谓之城市化经济。它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体规模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

各种部门或行业的各类企业或经营单位都可以随着向城市的集中并伴着其所在城市的发展,共同降低成本。城市是各种各样劳动力(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工人等)的巨大源地;是巨大的商品市场,有利于众多各类企业、经营单位获得规模经济;是多样化产品的供应地,并可提供众多的各种服务

(更专业化的维修以及金融、信息、通讯、文化、娱乐、医疗、消防和安全等)和发达的基础设施(能源供应、交通系统、上下水系统、存贮设施等);

也是各类非经济的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所在地。因此,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正是这种吸引力,把各种部门、行业的各类企业以及各式组织拉向城市所在区位。可以说,城市化经济乃是各级城市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至此,我们看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的产生机制。

然而,极化效应并非永远起作用,增长极的极化影响到一定程度可能开始衰退。其原因在于聚集经济是有限度的。例如,从图 3-4 中的成本-规模曲线可以看到,当生产规模超过 M 点,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开始上升,经济利益即开始下降;一个区位集中了某部门或行业的一定数量的企业后,会产生排斥其它企业的力;城市扩大到一定程度,产生城市化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将会消失,并会因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公共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而出现强大的城市化不经济。这样,就产生了明显的反聚集经济。反聚集经济为增长极的极化强度设置了界限,终于出现与指向极核中心的吸引力相抗衡的向外分散的力。增长极的规模和结构就是由这些集中的聚集力和分散的反聚集力共同作用的动态均衡的结果。